今天中国的崛起,其“强大”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在(爱国/民族)救亡与思想启蒙之间,不应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应是相辅相成。唯有救亡和启蒙的相互配合,爱国与知性的相互结合,非理性与理性的互补,民族主义才能展现其王道的风范。
ADVERTISEMENT
我在陈嘉庚基金会讲堂之《古今对话:读懂中国历史系列三(清近现当代篇)》(共八讲)已于2022年10月和11月间线上开讲。这是延续自2020年和2021年〈读懂中国历史(秦汉魏晋篇)〉及〈(唐宋元明篇)〉而展开的第三系列讲座课程。这第三系列的《读懂中国历史》,线上报名学员超过四百人,反应出乎意料的踊跃,想来大家对这段晚近的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更多的探索求知欲望。
本系列讲座,分〈盛世大观园〉、〈回应与挑战〉、〈走向共和〉及〈当代中国〉四个单元开讲。首先,〈盛世大观园〉单元说的是清朝取代明朝,从明朝为什么会灭亡的检讨中,建构其盛世的根基。既有创新,也多有延续。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王朝的“完成期”,也“固定”了,甚至僵化了。
〈回应与挑战〉单元则从何谓“近代”说起,探讨中国近百年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中国之如何回应。历经洋务自强运动的技术革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企图在制度上革新,却在失败、失望之余,国人干脆选择“UBAH”,以武力推翻了清朝帝制政权,建立民国,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单元讲述“现代中国”的乱局与民国风华。从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谈五四的寓言。在“革命何以尚未成功”的意念和日本入侵的外来压迫情势下,论说究竟是什么力量凝聚了中国人,它又造就了怎样的一个“当代中国”的大局。最后的一个单元〈当代中国〉则讲述二战后至今中国的发展。谈当代中国崛起的历程及其影响,以及我们如何看待“中国”。
大清康雍乾盛世,是集高压与怀柔同时的施予,文字狱与思想统制,禁锢的不仅仅是当下的几个写文章的读书人的思维和脑袋,而是整个“国民性”的沦丧。这种思想统制下的“盛世”,迟早是要崩塌败掉的。从盛世到衰败,只是时间的问题。但也诚如菊池秀明《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指出的,辛亥双十这场“意外”而提早爆发的革命,让大清王朝的结束,“太过简单地降下帷幕”。与其说是孙中山领导革命的勇武,或是革命派有着坚实的力量和理念足以推翻清朝帝制,不如说那是清廷的“自行崩坏”。几时倒台,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然而,“历史”常常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我们也不要小看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巨大影响。毕竟它和过去的“改朝换代”是不一样的。吕芳上《民国史论》就指出,辛亥革命意谓着政治转型,而非仅是传统历史上的易代鼎革。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毕竟是推翻了二千年来之帝制,这是一种国体的改变,而非朝代的更替。间中虽有袁世凯等复辟的插曲闹剧,而当时的革命派和附和革命大趋势的也都有各自的盘算及妥协,但“走向共和”的国体变更,反映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价值观之转化,其影响是深远的。
从回应与挑战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自中英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中国的战败进而激发的洋务自强运动,可谓是近代中国的“技术革新”运动。其实他们那时还算是搞得不错的,岂料中日甲午一战,竟连“小日本”也打败了大清帝国,洋务运动下建立的中国现代海军战舰全军覆没。中国的有志之士乃认为中国的自强不能再仅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西洋技术层面的接收,他们认为政治制度的改革更重要,遂而有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之拉着光绪皇帝搞个戊戌维新变法,然而仅是“百日维新”,才一百出几天这变法就宣告失败了。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了,热血的六君子被杀,康梁流亡,逃到国外。
这样一个快破产的王朝还值得维护下去吗?ubah吧!这国家、这政体没救了,武力推翻是最“简单”的处方。但辛亥的“光复中华”时代革命,其实是很“民族主义”的“排满”。太多成分都搅在一起。惟“走向共和”却是大势所趋。纵然间中是有开倒车之举,纵然是横生一大堆莫名其妙的问题和乱局,“大趋势”是不愿走回头路的了。
今天中国的崛起,其“强大”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在(爱国/民族)救亡与思想启蒙之间,不应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应是相辅相成。唯有救亡和启蒙的相互配合,爱国与知性的相互结合,非理性与理性的互补,民族主义才能展现其王道的风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