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的崛起,其“強大”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在(愛國/民族)救亡與思想啟蒙之間,不應是一方壓倒另一方,而應是相輔相成。唯有救亡和啟蒙的相互配合,愛國與知性的相互結合,非理性與理性的互補,民族主義才能展現其王道的風範。
ADVERTISEMENT
我在陳嘉庚基金會講堂之《古今對話:讀懂中國歷史系列三(清近現當代篇)》(共八講)已於2022年10月和11月間線上開講。這是延續自2020年和2021年〈讀懂中國歷史(秦漢魏晉篇)〉及〈(唐宋元明篇)〉而展開的第三系列講座課程。這第三系列的《讀懂中國歷史》,線上報名學員超過四百人,反應出乎意料的踴躍,想來大家對這段晚近的中國歷史發展,有著更多的探索求知慾望。
本系列講座,分〈盛世大觀園〉、〈回應與挑戰〉、〈走向共和〉及〈當代中國〉四個單元開講。首先,〈盛世大觀園〉單元說的是清朝取代明朝,從明朝為什麼會滅亡的檢討中,建構其盛世的根基。既有創新,也多有延續。明清兩代是中國傳統王朝的“完成期”,也“固定”了,甚至僵化了。
〈回應與挑戰〉單元則從何謂“近代”說起,探討中國近百年來面對西方列強的挑戰,中國之如何回應。歷經洋務自強運動的技術革新、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的企圖在制度上革新,卻在失敗、失望之餘,國人乾脆選擇“UBAH”,以武力推翻了清朝帝制政權,建立民國,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單元講述“現代中國”的亂局與民國風華。從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談五四的寓言。在“革命何以尚未成功”的意念和日本入侵的外來壓迫情勢下,論說究竟是什麼力量凝聚了中國人,它又造就了怎樣的一個“當代中國”的大局。最後的一個單元〈當代中國〉則講述二戰後至今中國的發展。談當代中國崛起的歷程及其影響,以及我們如何看待“中國”。
大清康雍乾盛世,是集高壓與懷柔同時的施予,文字獄與思想統制,禁錮的不僅僅是當下的幾個寫文章的讀書人的思維和腦袋,而是整個“國民性”的淪喪。這種思想統制下的“盛世”,遲早是要崩塌敗掉的。從盛世到衰敗,只是時間的問題。但也誠如菊池秀明《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指出的,辛亥雙十這場“意外”而提早爆發的革命,讓大清王朝的結束,“太過簡單地降下帷幕”。與其說是孫中山領導革命的勇武,或是革命派有著堅實的力量和理念足以推翻清朝帝制,不如說那是清廷的“自行崩壞”。幾時倒臺,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然而,“歷史”常常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我們也不要小看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巨大影響。畢竟它和過去的“改朝換代”是不一樣的。呂芳上《民國史論》就指出,辛亥革命意謂著政治轉型,而非僅是傳統歷史上的易代鼎革。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畢竟是推翻了二千年來之帝制,這是一種國體的改變,而非朝代的更替。間中雖有袁世凱等復辟的插曲鬧劇,而當時的革命派和附和革命大趨勢的也都有各自的盤算及妥協,但“走向共和”的國體變更,反映在政治、社會和文化價值觀之轉化,其影響是深遠的。
從回應與挑戰的角度看,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自中英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中國的戰敗進而激發的洋務自強運動,可謂是近代中國的“技術革新”運動。其實他們那時還算是搞得不錯的,豈料中日甲午一戰,竟連“小日本”也打敗了大清帝國,洋務運動下建立的中國現代海軍戰艦全軍覆沒。中國的有志之士乃認為中國的自強不能再僅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西洋技術層面的接收,他們認為政治制度的改革更重要,遂而有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之拉著光緒皇帝搞個戊戌維新變法,然而僅是“百日維新”,才一百出幾天這變法就宣告失敗了。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軟禁了,熱血的六君子被殺,康梁流亡,逃到國外。
這樣一個快破產的王朝還值得維護下去嗎?ubah吧!這國家、這政體沒救了,武力推翻是最“簡單”的處方。但辛亥的“光復中華”時代革命,其實是很“民族主義”的“排滿”。太多成分都攪在一起。惟“走向共和”卻是大勢所趨。縱然間中是有開倒車之舉,縱然是橫生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問題和亂局,“大趨勢”是不願走回頭路的了。
今天中國的崛起,其“強大”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在(愛國/民族)救亡與思想啟蒙之間,不應是一方壓倒另一方,而應是相輔相成。唯有救亡和啟蒙的相互配合,愛國與知性的相互結合,非理性與理性的互補,民族主義才能展現其王道的風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