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年前,一颗本地野生生蚝仅需10仙便可购得。但随着市场对生蚝的需求渐增,如今必须花上至少5令吉才买到。预见此趋势,多年深耕生蚝养殖领域、理科大学海洋与海岸研究中心(CEMACS)总监拿督陈思憓博士,用数十年的时间走入渔民社区。她认为,学术研究成果唯有真正走入社区,才算是回馈社会。
“外界看到我成功的一面,但是没有人问我是否曾经失败。”一名华裔面孔、没有穿戴头巾的妇女,走入沿海的马来渔民社区。陈思憓被当地人认为“意图不轨”,“他们认为我只是拍照就走,不是真的想帮忙。”
ADVERTISEMENT
在讲述更多其投入社区的经历前,问起投入生蚝研究的契机为何。
她坦言一切纯属意外,“由于当时的男友(现任老公)在槟城工作,恰好从报纸上看到一则生蚝研究相关招聘广告,便主动应征。”最终,她以合约工的形式留在槟城,这才开启了她研究生蚝的旅程。
为有兴趣知道的人做研究
“9个月的企划告一段落后,我向柔佛政府申请补助,就巨蚌类(Giant Clamp)作研究。”为了拿到合适的样本,陈思憓在当时用10仙或15仙,向渔民买一个生蚝,“应该是1989年的时候,当时的生蚝都是野生的,由当地渔民亲自采集。”
由于野生生蚝的数量不稳定,渔民的收入也跟着不固定。另外,他们虽不必潜入河底采集生蚝,但河流湍急也会危及性命,“即便这样,一颗生蚝也才10仙,买100颗才10令吉。”陈思憓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渐渐意识到,若所有的成果结集成学术论文放在图书馆,或许只有10%的人会去图书馆参考。
“身为一个领取公共奖学金深造的学生,我认为这不足以回馈社会。”在她心中,将所学传递给社会、运用至产业的想法在心中萌芽,“我们应该为想要或有兴趣知道的人做研究。”
积极培育生蚝幼虫
早期,我国渔民仅透过野生的方式取得生蚝幼苗,但供应量远远不足覆盖市场需求。为了帮助渔民社区,陈思憓带领理大CEMACS(Centre for Marine and Coastal Studies),透过水质养殖计划(aquaculture)展开生蚝研究计划,培育更多幼苗,简化养殖工作,提高渔民的生计。
“生蚝受精卵发育成幼苗要三四个月。”她在生蚝和巨蚌成体采取精子和卵子,培育成一吋大小的幼苗。这是国内的首创技术,在海外也备受肯定和关注。经由调整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陈思憓成功将这个过程缩短成2周。即便掌握其中技巧,但如何将实验室的结果带出社区,才是陈思憓与团队挑战的开始。
“在实验室可以轻易控制养殖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其实一切都是很复杂的。”好比在学校给学生平板电脑,但没有真的懂如何善用它的道理一样。因此,陈思憓不断思考如何将研究过程简化,让渔民社区的人更容易理解操作原理。
“社区居民教育程度不高,我们怎么解释生蚝是吃海中微生物?更何况微生物无法用肉眼看见,他们更难懂了。”陈思憓在说服民众上费尽心思,好比走入社区的第一年,除了不时送书本给这里的小朋友赢取信任,成为他们的一分子,她也用“借放”(tumpang)的方式,在社区的养殖场内寄养生蚝幼苗。
“我会借故探访寄放在那里的幼苗,渔民也会好奇我在干嘛,有时幼苗死了,我也邀请他们加入讨论。”当地居民渐渐参与其中,不再抗拒外来的养殖知识,也清楚陈思憓的到来并非从他们身上取得好处,而是真心想将养殖生蚝的技术带入社区。
拨款增加至150万 9社区受惠
陈思憓是于2009年走入吉打州莫柏(Merbok)附近社区,但赢取他们的信任也是3年后的事情了。“这时,我提起向州政府申请拨款发展生蚝养殖,问他们愿意和我一起努力吗?”
2012年,她成功申请每年2万令吉的拨款,为渔民添购用具,开启生蚝养殖工作。渔民早上出海捕鱼,下午进行生蚝养殖增加收入。经过数年后的努力,相比起过往只有三四百令吉的收入,这些沿海贫困的渔民社群收入提升,现今每月可达二三千令吉或以上的收入。
而CEMACS也负责和生蚝厂商沟通,作为渔民和卖家的桥梁,以免前者受骗。陈思憓分享道:“最开始时,我自己是那个‘中间商’。他们卖我多少我就买多少,慢慢的,渔民敢于推销自己的产品、开始自己找买家,我也轻松许多。”
有鉴于首个渔民社区的成功,2020年她成功申请到150万令吉的拨款,分别投入森美兰、吉打、霹雳和雪兰莪的9个渔民社区。她回忆起过去的难处表示,进入首个社区与当地人沟通最难,“但第一个社区成功后,我请同样族群、信仰的马来渔民,替我向其他社区宣传。”
盼本地生蚝填补进口数
近年来,国人逐渐可接受生蚝作为食材、需求量日益提升。但在马来西亚的生蚝市场中,仅14%供应来自本地。
问起目前市场上的餐厅,会否用本地生蚝做食材。她点头后继而披露,“消费者大多时候认为进口生蚝较好吃,所以有商家用的是本地产,但他们对外会说是来自外国,可以卖更贵。”对陈思憓来说,我国生蚝最大的优势便是新鲜,“外国生蚝要运来这里,即便是新鲜采摘但经过冷冻后,肉都‘缩水’了。”
她亦透露,曾有本地知名蚝油品牌找上门,想与其团队合作使用本地生蚝,“但生蚝种类很多,我们目前研究的(种类)不符合他们想要的。”
陈思憓强调,虽然理大CEMACS团队掌握养殖生蚝技术,但养殖过程中的清洁工作,足以让参与者打退堂鼓,“确实很多商家感兴趣,但极少愿意付出时间亲自管理,甚至最开始的时候,生蚝幼苗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就死了。”
难掩可惜之情,她认为若本地出产的生蚝量,足以覆盖86%的进口数量,人民便可用更便宜的价格,购买营养价值高的生蚝。她说:“大家误以为生蚝胆固醇高,其实一打生蚝只等于四分之一蛋黄的胆固醇。只是现在生蚝价格太贵了,大量养殖提高产量自然会降价,国人便可以很好地享用。”
理科大学海洋与海岸研究中心位于槟城国家公园内,二楼含有贝类博物馆供访客参观。一楼除了食堂等办公处,户外便是陈思憓和团队研究海洋生物的大型“实验室”。没有冷气、办公桌椅或电脑,以外人的视角看来,这里俨然就是个中型养殖场。
对这里的研究员来说,关注海洋生物成长的过程是最每天的责任。从调整海水温度或咸度,一步步改良它们的生长速度、繁殖或存活时间长短。问起意义何在?他们给出的答案不变:为B40渔民找寻最容易养殖的海洋生物,增加他们的生计来源。
相关稿件: 先进牙科训练 数码设备不可少 具体实现个性化学习 马大物理系 培养全方位及领导大马物理研究的人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