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导航

|
发布: 8:00am 11/04/2023

教育导航

生蚝

生蚝养殖

生蚝培育

CEMACS

理科大學海洋與海岸研究中心

陈思憓

生蠔養殖專家陳思憓 研究成果回饋B40漁民

报道:陈星彤 摄影:郑振辉
CEMACS培育的生蠔。

在30年前,一顆本地野生生蠔僅需10仙便可購得。但隨著市場對生蠔的需求漸增,如今必須花上至少5令吉才買到。預見此趨勢,多年深耕生蠔養殖領域、)總監拿督陳思憓博士,用數十年的時間走入漁民社區。她認為,學術研究成果唯有真正走入社區,才算是回饋社會。

“外界看到我成功的一面,但是沒有人問我是否曾經失敗。”一名華裔面孔、沒有穿戴頭巾的婦女,走入沿海的馬來漁民社區。陳思憓被當地人認為“意圖不軌”,“他們認為我只是拍照就走,不是真的想幫忙。”

ADVERTISEMENT

在講述更多其投入社區的經歷前,問起投入生蠔研究的契機為何。

她坦言一切純屬意外,“由於當時的男友(現任老公)在檳城工作,恰好從報紙上看到一則生蠔研究相關招聘廣告,便主動應徵。”最終,她以合約工的形式留在檳城,這才開啟了她研究生蠔的旅程。

為有興趣知道的人做研究

“9個月的企劃告一段落後,我向柔佛政府申請補助,就巨蚌類(Giant Clamp)作研究。”為了拿到合適的樣本,陳思憓在當時用10仙或15仙,向漁民買一個生蠔,“應該是1989年的時候,當時的生蠔都是野生的,由當地漁民親自採集。”

陳思憓認為,走入社區必須拋棄學者的身份,取得當地居民的信任。(圖:受訪者提供)

由於野生生蠔的數量不穩定,漁民的收入也跟著不固定。另外,他們雖不必潛入河底採集生蠔,但河流湍急也會危及性命,“即便這樣,一顆生蠔也才10仙,買100顆才10令吉。”陳思憓將這一切看在眼裡,漸漸意識到,若所有的成果結集成學術論文放在圖書館,或許只有10%的人會去圖書館參考。

“身為一個領取公共獎學金深造的學生,我認為這不足以回饋社會。”在她心中,將所學傳遞給社會、運用至產業的想法在心中萌芽,“我們應該為想要或有興趣知道的人做研究。”

積極培育生蠔幼蟲

早期,我國漁民僅透過野生的方式取得生蠔幼苗,但供應量遠遠不足覆蓋市場需求。為了幫助漁民社區,陳思憓帶領理大CEMACS(Centre for Marine and Coastal Studies),透過水質養殖計劃(aquaculture)展開生蠔研究計劃,培育更多幼苗,簡化養殖工作,提高漁民的生計。

生蠔幼苗肉眼無法看見,容器內的沙子便是它們的“落腳處”。當生蠔幼苗附在沙子上後,便會慢慢形成我們認知中的生蠔模樣。

“生蠔受精卵發育成幼苗要三四個月。”她在生蠔和巨蚌成體採取精子和卵子,培育成一吋大小的幼苗。這是國內的首創技術,在海外也備受肯定和關注。經由調整海水的溫度和鹽度,陳思憓成功將這個過程縮短成2周。即便掌握其中技巧,但如何將實驗室的結果帶出社區,才是陳思憓與團隊挑戰的開始。

“在實驗室可以輕易控制養殖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其實一切都是很複雜的。”好比在學校給學生平板電腦,但沒有真的懂如何善用它的道理一樣。因此,陳思憓不斷思考如何將研究過程簡化,讓漁民社區的人更容易理解操作原理。

此為CEMACS培育的生蠔品種。

“社區居民教育程度不高,我們怎麼解釋生蠔是吃海中微生物?更何況微生物無法用肉眼看見,他們更難懂了。”陳思憓在說服民眾上費盡心思,好比走入社區的第一年,除了不時送書本給這裡的小朋友贏取信任,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她也用“借放”(tumpang)的方式,在社區的養殖場內寄養生蠔幼苗。

“我會藉故探訪寄放在那裡的幼苗,漁民也會好奇我在幹嘛,有時幼苗死了,我也邀請他們加入討論。”當地居民漸漸參與其中,不再抗拒外來的養殖知識,也清楚陳思憓的到來並非從他們身上取得好處,而是真心想將養殖生蠔的技術帶入社區。

看似只有褐色液體,但裡頭裝其實是微生物藻類,是生蠔的主要糧食。

撥款增加至150萬 9社區受惠

陳思憓是於2009年走入吉打州莫柏(Merbok)附近社區,但贏取他們的信任也是3年後的事情了。“這時,我提起向州政府申請撥款發展生蠔養殖,問他們願意和我一起努力嗎?”

2012年,她成功申請每年2萬令吉的撥款,為漁民添購用具,開啟生蠔養殖工作。漁民早上出海捕魚,下午進行生蠔養殖增加收入。經過數年後的努力,相比起過往只有三四百令吉的收入,這些沿海貧困的漁民社群收入提升,現今每月可達二三千令吉或以上的收入。

陳思憓與漁民一起投入生蠔養殖。(圖:取自網絡)

而CEMACS也負責和生蠔廠商溝通,作為漁民和賣家的橋樑,以免前者受騙。陳思憓分享道:“最開始時,我自己是那個‘中間商’。他們賣我多少我就買多少,慢慢的,漁民敢於推銷自己的產品、開始自己找買家,我也輕鬆許多。”

有鑑於首個漁民社區的成功,2020年她成功申請到150萬令吉的撥款,分別投入森美蘭、吉打、霹靂和雪蘭莪的9個漁民社區。她回憶起過去的難處表示,進入首個社區與當地人溝通最難,“但第一個社區成功後,我請同樣族群、信仰的馬來漁民,替我向其他社區宣傳。”

CEMACS利用撥款購入大量的籃子,漁民可將生蠔養在裡頭。
漁民用一籃子裝生蠔的方式 ,養在養殖場裡。


盼本地生蠔填補進口數

近年來,國人逐漸可接受生蠔作為食材、需求量日益提升。但在馬來西亞的生蠔市場中,僅14%供應來自本地。

問起目前市場上的餐廳,會否用本地生蠔做食材。她點頭後繼而披露,“消費者大多時候認為進口生蠔較好吃,所以有商家用的是本地產,但他們對外會說是來自外國,可以賣更貴。”對陳思憓來說,我國生蠔最大的優勢便是新鮮,“外國生蠔要運來這裡,即便是新鮮採摘但經過冷凍後,肉都‘縮水’了。”

在養殖生蠔的過程中,漁民必須每兩週將生蠔取出,用牙刷刷其背部。除了確保生蠔保持乾淨,也避免相互黏在一起。如此繁瑣的清潔工作,導致許多漁民打退堂鼓。

她亦透露,曾有本地知名蠔油品牌找上門,想與其團隊合作使用本地生蠔,“但生蠔種類很多,我們目前研究的(種類)不符合他們想要的。”

陳思憓強調,雖然理大CEMACS團隊掌握養殖生蠔技術,但養殖過程中的清潔工作,足以讓參與者打退堂鼓,“確實很多商家感興趣,但極少願意付出時間親自管理,甚至最開始的時候,生蠔幼苗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就死了。”

研究員用刀取出貝類的汁液,好在顯微鏡下判斷性別再繁殖。

難掩可惜之情,她認為若本地出產的生蠔量,足以覆蓋86%的進口數量,人民便可用更便宜的價格,購買營養價值高的生蠔。她說:“大家誤以為生蠔膽固醇高,其實一打生蠔只等於四分之一蛋黃的膽固醇。只是現在生蠔價格太貴了,大量養殖提高產量自然會降價,國人便可以很好地享用。”

本地生蠔勝在夠新鮮,入口絲毫沒有一絲腥味。

【理科大學海洋與海岸研究中心】

理科大學海洋與海岸研究中心位於檳城國家公園內,二樓含有貝類博物館供訪客參觀。一樓除了食堂等辦公處,戶外便是陳思憓和團隊研究海洋生物的大型“實驗室”。沒有冷氣、辦公桌椅或電腦,以外人的視角看來,這裡儼然就是個中型養殖場。

CEMACS坐落在檳城國家公園裡頭,除了步行20分鐘的路徑,也可選擇搭船前往。

對這裡的研究員來說,關注海洋生物成長的過程是最每天的責任。從調整海水溫度或鹹度,一步步改良它們的生長速度、繁殖或存活時間長短。問起意義何在?他們給出的答案不變:為B40漁民找尋最容易養殖的海洋生物,增加他們的生計來源。

CEMACS二樓有著貝類博物館,除了展示師生收集到的標本,也會有來自國外的展示品。
海洋貝類的性別,唯有在顯微鏡下才可以分辨。
CEMACS研究的海洋生物包括:海參、鮑魚、海膽、海螺等等。圖為海參。
海膽。
鮑魚。
海螺。
血蛤因過度開採越來越難捕獲,價格推高。CEMACS希望通過養殖方式,增加產量。
小龍蝦也被譽為“海底蟑螂”,什麼都吃的好養“性格”,CEMACS希望日後成為漁民的養殖選擇之一。
海葡萄被譽為是素食屆的魚子醬,乾淨水源是養殖重要關鍵。

相關稿件:
先進牙科訓練 數碼設備不可少 具體實現個性化學習
馬大物理系 培養全方位及領導大馬物理研究的人才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