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大眾、網民和新聞媒體似乎都忘了,這起事件關乎到兩個人最私密的一面,其中一人還是未成年少女。或許他們有錯,可是他們的行為更需要專業的引導、輔導和教育。
ADVERTISEMENT
真是抵死!星洲日報星期天週刊“讀家”版,我介紹了美國學者波茲曼的著作《娛樂至死》。前陣子大家被婆媳內褲風波、咖啡店風波洗版,儼然成為最受關注的新(腥)聞。我括弧備註,文章刊登時必定又另一起事件席捲而來,事後擔心“必定”寫得太過絕對,改為“可能”。怎料,還被我烏鴉嘴說中,發生了sakit親熱事件。
先談《娛樂至死》,這本書寫在1985年,作者反思電視進入人類生活後,不管是政治、宗教、教育、新聞,所有事物都變得娛樂至上,才能吸引眼球。於是,美國總統大選跟上鏡更有關係,政策嘛……一大堆嚴肅的政經文教新聞,不僅要用語淺白,還要好看——播報的人好看,大哭大笑大爆炸的畫面好看。
說回親熱事件,和之前的內褲、咖啡店風波一樣。“娛樂至死”在於,人們第一時間將之當作其他可觀賞、討論的事件,直接擺在網絡上任由瘋傳,因熱搜成為新聞題材。當中有很多可以討論的面向,單就事件包括在公共場所發生親熱行為、拍攝上傳他人的親熱行為、性教育缺失。就事件的傳播,又關乎網絡與新聞生態變異。
我想聚焦談論的是事件的傳播,包括網民在各自社交媒體平臺,以及媒體操作。必須混合來談,因為網絡世界已經變成複雜的生態池。事件影片流入網絡,因為瘋傳發酵被媒體處理為新聞更為廣傳。新聞流回網絡生態池,人人都能吐一句,繼續發展發酵,媒體再追蹤後續,拿著鏡頭對準身穿橙色扣留服的當事人……
就是這樣一直交互渲染攪拌,新聞媒體很容易合理化自己的操作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因為網民關心,所以媒體報道。
然而,社會大眾、網民和新聞媒體似乎都忘了,這起事件關乎到兩個人最私密的一面,其中一人還是未成年少女。或許他們有錯,可是他們的行為更需要專業的引導、輔導和教育。旁人不管是什麼身分,轉發影片或截圖,對他們都是多一分傷害。別怪他們有錯在先,按不按轉發鍵,留不留言落井下石,手指長在自己手上,是你我可以自我操控的。我們絕對有能力做到不去按鍵,不去二度傷害當事人。“他們有錯在先”不能合理化你二度傷害的行為。
媒體,尤其是新聞機構,是必須對職業操守負責的一群人,也可以選擇不去重複刊登同樣的截圖畫面的。抱著“我不這麼做,其他媒體也會這麼做”的心態無疑是在比爛。是,談媒體操守,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可難道我們真的完全放棄理想了嗎?
或許有人認為,是影片中的少女自己不懂得自愛在先。這個邏輯更是錯漏百出!社交媒體、新聞機構、網民和少女是一個個獨立個體,他們的行為根本不存在先後關係。怎麼可以認為是少女不自愛在先,所以發生這件事,引來他人拍攝、上網瘋傳、媒體跟進報導……
更何況,為什麼是怪罪少女?時至今日,我們還在父權主義的陰影下,首先怪罪女性嗎?在事件還沒釐清之前,我們難道不是更應該思考現有教育體系和家庭教育給予的性教育知識是否太過缺失?
談回前面提到的《娛樂至死》,此書傳遞的訊息是,當傳播科技演進,改變的不僅是獲取訊息的媒介,也改變了知識結構,使得人類思考方法與行為舉止產生變化。
怎麼說呢?更多影像視覺化的傳播,讓人傳播和吸收看起來變多了,卻因速度太快,根本來不及吸收、消化和反映。如此跳過深層思考,久而久之讓我們的言語、動作少了那麼一下下的停看聽。停一下做什麼?思考接下來的反應、動作是為了什麼。
以親熱事件為例,就停那麼一下下,你也一定能想到的——看不看這個影片,和你的生活有何關係?可是一旦你點擊還轉發,助長了影片傳播,就是對當事人更深一層的傷害。不點擊影片、不轉發、不肉搜,把精力花在生活周遭青少年朋友的性教育上,絕對對整體社會更有幫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