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戒月市集的一位熟食小販“麻吉”(macik)告訴我,馬來傳統糕點裡,有一樣糕點稱為“犀牛糕”(Kuih Cucur Badak),味道涵蓋鹹甜辣於一身,是早餐和下午茶的翹楚,很受歡迎。不過,卻沒多少人知道這糕點名稱的由來。
ADVERTISEMENT
坦白說,初時,他們也不懂為何糕點取名叫“犀牛糕”,何況這糕點也長得不像“犀牛”啊!
後來,老一輩為他們揭開謎底:原來,這糕點的原名叫“犀牛屎”(Cucur Tahi Badak)。理由便是顏色和形狀宛如犀牛的屎。然後,有的人覺得這名稱不雅,畢竟這是食物,就改為“犀牛糕”。
話說回來,犀牛糕的麵皮是用橙色番薯加一點麵粉和糖製成,北馬版的還會在外皮加上一隻小蝦。餡料為椰絲,並用到薑黃、香茅、蝦米、小蔥頭和辣椒乾等調製出來,以致做出來的成品顏色是金橙色,不免就讓人聯想翩翩。
更多文章: 【重拾新村生活法】黃秀儀/會縮水的菜——“打老婆菜” 【重拾新村生活法】黃秀儀/速成滷肉 【重拾新村生活法】黃秀儀/自種黑豆粒粒香 【重拾新村生活法】黃秀儀/吃過平安粥 年年幸福年 【重拾新村生活法】黃秀儀/樹上蔬菜香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