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是傳統節日的傳承載體,華人家庭的節慶和祭祀列表裡,過年和清明最多儀式,兩個節日在大家心目中同等重要。
整個閏二月,常聽身邊人互相關切探問:清明瞭嗎?幾時回鄉掃墓?過年沒回鄉的遊子,一般在農曆新年和清明節之間二選一,依時依序回來過清明節。菜市場裡的小販中心和茶室,總是時節的探熱針,清明節前後的人潮,彷彿也記錄了這段期間長幼有序,孝子孝孫的臉譜。
ADVERTISEMENT
專家說,對家庭教育而言,與其說教,不如一起去做一件大家都不覺得煩躁的事。家庭教育需要儀式,培養好習慣可以從儀式感很強的活動入手。清明掃墓的過程,由親情、思念、敬畏和禁忌組成,凝集力特別強。一家子幾代人每年重複這些儀式感,當它變成習慣,節日便傳承下來。
每個家庭過清明節的情況不一,越是熱鬧和融洽的家庭,舉家出動掃墓,念親恩大食會二合一,把追思過得像嘉年華,大家百無禁忌在墓前擠眉弄眼合照,一片歡樂。有朋友說,清明節是他最愛的華人節日,那是難得的家族聚會,大家一年見一次,既可敘舊聯誼,又可以為先人敬孝,生人和逝者的感情都糅合一起了。
人口稀少的家庭, 掃墓的儀式感也許不強,但孝義是一樣的。簡單的祭品,或只帶上一束花,誦上一段經,都是和先人的感情連接,自在心安就好。能做到不比較,懂尊重,就不容易被各種奇怪的親情說法綁架。
爸媽的風景墓園,位在偏遠的橡膠林和山頭之間。從檳島過去,過橋跨州後,越過大片無人之境的橡膠和油棕園,穿過小鎮,走一段長長小路,終可抵達。多年前沒導航無網絡,每年出發前,都要筆記大道收費站的出口,記牢需要拐進的大路,認清十字路口的右拐等,原始又笨挫。當祭品整齊排好,上了香,默唸“來看你們了”,長途跋涉就為了這一刻的心裡圓滿。
夫家祖輩的墓是大路旁的公冢 ,巨大範圍安置了千個福建鄉親墳墓。每年掃墓,都會為那些在窄道上開車,與墳墓爭分寸的人們捏冷汗。也會和苦尋不獲祖先墳位的後人迎面。今年發現,過去我們以樹認墳的標記法不管用了,那棵大樹已除。
至於安眠於骨灰塔裡的至親,那裡有方便的停車位,我們不需起早摸黑準備躲太陽掃墓。每次午後抵達,在小方格前完成祭拜,間中還可以遙望附近的極樂寺風光。有一年,寺廟辦了清明節徵文活動,大門的活動牆上貼了滿滿一室的念親文,我讀著讀著也感動淚流。
更多文章: 張麗珠/獨立書店日誌 張麗珠/返鄉青年 張麗珠/木棉道 張麗珠/COEX村民記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