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故事里,往往藏着另一层故事。在这个知识普及,各种公开课百花齐放的年代,你听故事,也要懂得深思。
你是否听过这个行销学的故事?
ADVERTISEMENT
有一天,有一间卖鞋的公司A派了个销售员到一个落后的国家去调查市场。那销售员到了那国家,去了很多地方,看到那里的人们都不穿鞋。回国后,那销售员就跟公司报告说,甭去了,那里的人不穿鞋,没市场。
恰巧,另一间公司B也派了个销售员到同一个国家去调查市场。几天后,那销售员发了个电邮回公司,报告说,快去!那里的人不穿鞋,市场大极了。
这是个蛮经典的故事,通常拿来解释人的乐观或悲观心态影响对现象的观察结果。在一般生活里,就好像我们说半杯水是半满还是半空,大同小异的例子。
人的心态确实会影响对现象的观察角度。讲白一点,就是你用什么角度去看世界。你若抱着消极的心态,什么事都是坏事;你若抱着乐观的心态,凡事都是好事。
不过,事实如此吗?
我们都被教育,要对所发生的事情保持正面积极的心态。原因很简单,正面与积极会给予我们动力去跨越障碍,而负面消极则会把障碍无限放大。往往,各种网络分享或公开课都止步于此,听故事的人也从故事中内化了单向的心态。
在心理学里,弗洛伊德就把积极与消极的两个心态概念化,并称之为“爱与死”(Eros and Thanatos)。
“爱”是指人类对生存和感受生活的驱力。它包括对坚持的渴求,是一股向外的力量,去追求对生活的愉悦、满足和幸福感。
相反的,“死”指的是人类对死亡和感受破坏的驱力。它包括对放弃的冲动,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去追求对自我的淡化、解脱和消失。
我们不能对所有观察到的现象都保持纯粹的乐观或正面的态度。事实上,悲观与负面的态度是必要的。就好像说,我们要往最好的情况去想,同时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当情况不如我们想象时,打击才不会太大。
正所谓,期待越大,失望越大。所以最好的心理建设是,抱有期望的同时也准备好接受失望。
那就像是弗洛伊德所说,“爱与死”是所有人类内心近乎本能的两种基本驱力,并在复杂的心理作用下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心理健康。
正常人会在坚持与放弃间游走。有病的人,讲的不只是那些对什么事都过度消极的人,也包括觉得什么事都能靠努力与气势来创造奇迹的人。只有两股驱力同时存在,人们才能达到平静豁达的境界。
好了,我们回到那经典的行销学故事。我们假设两间公司的老板平日都有所修炼。公司A的老板听了销售员的报告,他会去思考最坏情况的突破口;公司B的老板读了销售员的电邮,会先评估自己够不够能力去教育一个国家的人民出门要穿鞋。就这么样,两位老板站到了中立点,依据逻辑判断下一步要怎么做。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故事里,往往藏着另一层故事。在这个知识普及,各种公开课百花齐放的年代,你听故事,也要懂得深思。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