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故事裡,往往藏著另一層故事。在這個知識普及,各種公開課百花齊放的年代,你聽故事,也要懂得深思。
你是否聽過這個行銷學的故事?
ADVERTISEMENT
有一天,有一間賣鞋的公司A派了個銷售員到一個落後的國家去調查市場。那銷售員到了那國家,去了很多地方,看到那裡的人們都不穿鞋。回國後,那銷售員就跟公司報告說,甭去了,那裡的人不穿鞋,沒市場。
恰巧,另一間公司B也派了個銷售員到同一個國家去調查市場。幾天後,那銷售員發了個電郵回公司,報告說,快去!那裡的人不穿鞋,市場大極了。
這是個蠻經典的故事,通常拿來解釋人的樂觀或悲觀心態影響對現象的觀察結果。在一般生活裡,就好像我們說半杯水是半滿還是半空,大同小異的例子。
人的心態確實會影響對現象的觀察角度。講白一點,就是你用什麼角度去看世界。你若抱著消極的心態,什麼事都是壞事;你若抱著樂觀的心態,凡事都是好事。
不過,事實如此嗎?
我們都被教育,要對所發生的事情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原因很簡單,正面與積極會給予我們動力去跨越障礙,而負面消極則會把障礙無限放大。往往,各種網絡分享或公開課都止步於此,聽故事的人也從故事中內化了單向的心態。
在心理學裡,弗洛伊德就把積極與消極的兩個心態概念化,並稱之為“愛與死”(Eros and Thanatos)。
“愛”是指人類對生存和感受生活的驅力。它包括對堅持的渴求,是一股向外的力量,去追求對生活的愉悅、滿足和幸福感。
相反的,“死”指的是人類對死亡和感受破壞的驅力。它包括對放棄的衝動,是一種向內的力量,去追求對自我的淡化、解脫和消失。
我們不能對所有觀察到的現象都保持純粹的樂觀或正面的態度。事實上,悲觀與負面的態度是必要的。就好像說,我們要往最好的情況去想,同時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當情況不如我們想象時,打擊才不會太大。
正所謂,期待越大,失望越大。所以最好的心理建設是,抱有期望的同時也準備好接受失望。
那就像是弗洛伊德所說,“愛與死”是所有人類內心近乎本能的兩種基本驅力,並在複雜的心理作用下影響著人類的行為和心理健康。
正常人會在堅持與放棄間遊走。有病的人,講的不只是那些對什麼事都過度消極的人,也包括覺得什麼事都能靠努力與氣勢來創造奇蹟的人。只有兩股驅力同時存在,人們才能達到平靜豁達的境界。
好了,我們回到那經典的行銷學故事。我們假設兩間公司的老闆平日都有所修煉。公司A的老闆聽了銷售員的報告,他會去思考最壞情況的突破口;公司B的老闆讀了銷售員的電郵,會先評估自己夠不夠能力去教育一個國家的人民出門要穿鞋。就這麼樣,兩位老闆站到了中立點,依據邏輯判斷下一步要怎麼做。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故事裡,往往藏著另一層故事。在這個知識普及,各種公開課百花齊放的年代,你聽故事,也要懂得深思。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