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一天,新媒體也需要改革,碎片式報道和瑣碎新聞遲早滿足不了讀者追求新聞完整性和深入報道的知情慾望,相信網民也會成長,不會永遠想停留在追求八卦新聞和“偷窺”別人私生活的階段。唯有更充實的優質新聞才能站得更穩,內容才是王道。
ADVERTISEMENT
每次看到當事人在新聞發佈會公開詐騙事件的上當經驗時,總會無奈嘆息:到底媒體要寫多少次,才能夠對公眾起警惕作用?為何報道了無數次,還有人相信外國情人會寄來愛情包裹?為何循規蹈矩的人接到自稱是執法人員的電話,就會慌張的按照對方的指示,把錢轉進陌生人的賬戶?還有,怎麼還有人相信會有名人賈商提供免費發達秘笈?
不法集團天天有新鮮詐騙手法,連星洲日報也成了詐騙分子盜用名義的受害者,他們打著星洲日報的招牌招搖撞騙,儘管本報在求真版多次澄清,但是依然有人上當。
在詐騙事件新聞底下的留言,總會有網民指這是不看報紙的後果,如果有花一點時間閱報,確實可以瞭解不法集團的詐騙手法提高警惕,知道受騙後可以做些什麼彌補動作,幸運的話可以追回失款。因為警方不時揭發最新騙術,傳統媒體也是第一時報道,並且以專題方式詳細跟進詐騙手法,沒有詳讀新聞的話,就不會知道老千世界的日新月異。
社交媒體的崛起,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包括閱報習慣,很多人已經失去閱讀的耐性,大家追求的是網上精簡摘要的快熟面式新聞,甚至有的人看了標題,就當著瞭解時事動態。
不但淺閱讀習慣已經養成,而且聚焦的課題也縮小到諸事八卦也能引起點擊和討論,而且任何人都可以當記者,只要在tiktok,IG、臉書等等社媒有賬戶,就可以從裡頭挖掘出新聞,把它翻炒一下放回網絡等發酵,不需求證,只要引流就好。不論是芝麻綠豆蒜皮的事兒,或是別人的家事或私人恩怨,或針對某些課題發了幾句牢騷,甚至為沖流量捏造故事,都可以當成新聞來源大作文章。殊不知這種閱讀傾向,會把部分網媒/媒體人引導到小事家事私事也當作天下事來報導。
相信不論什麼事都是物極必反,當太多小事化大的新聞,或者老是炒作別人茶杯裡的風波,可能會引起讀者的閱讀疲勞,這種作業是否等於自殺,或者格局越做越小,是媒體人應該深思的課題。
真正的新聞媒體會想做更多深度報導,問題是群眾願意成為讀者嗎?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凡事總要付出一些代價,如果想要媒體做優質內容的新聞,付費就是最大的支持動力。目前大家習慣了從網絡閱讀到免費新聞,所以,這方面成了很大的挑戰。
如果不想付費,讀者就只能繼續看農場式的新聞。網絡世界是依據讀者的喜好為走向,如果多數讀者傾向點擊譁眾取寵的新聞,那麼大數據就會一直把這類新聞推給讀者,儘管不少讀者看了炸作新聞又怒又罵,但是對於“嗜血”的網絡世界而言,有反應就是“好新聞”,讀者踴躍點擊等於帶來流量,會引導網媒繼續挖掘下去,讓這類新聞如雪球般越滾越大,變成網上的主流報道。
儘管很多人不樂觀看待傳統紙媒的未來,但星洲日報還是盡本分做更多不同種類的內容,譬如數年前推出了“暖勢力”專頁,讓讀者感受到這個社會有情有義有愛的溫度;接著策劃了“求真”專版,揭發假新聞還原真相,這兩個專欄每天風雨無阻的出版,背後是星洲日報團隊花了很多時間精神的成果。
每次和外國的同僚交流時,他們對於星洲日報能夠天天用兩個版位來刊登“暖新聞”和“求真”感到驚訝和佩服,都認為這不是容易的事,但是我們做到了,動力就來自媒體必須提供有品質內容的堅持,所以我們又策劃了報導多元種族和諧共處現象的《我們》專版,以及打開讀者眼界的《發現東盟》。
更大挑戰是“星期天頭條”,這類調查式報道要花很多心思和時間策劃部署、動用很多人力採訪,甚至記者要冒上一定的風險。曾經為了報道“殺豬盤”課題,記者假扮寂寞女人和騙子“交往”兩個多月,在“打工騙局”系列報道中和騙子交手;我們也知道,可能不法集團就在黑陰的角落盯著……
這樣的深度報道,是我們對讀者的回饋,網上只有付費會員才看得到全文,我們需要讀者的實際支持,才能繼續發掘更多有素質的報道。
為內容付費並不是新概念,每次在國內外出席媒體研討會時,都少不了探討如何讓用戶為媒體生產的內容付費這一環節,全世界的媒體都在為生存尋找出路。一些國家的權威性媒體已成功把“付費牆”建設起來,願意付費的讀者認同,增進知識也要付出一些代價,譬如要充實自己就要花錢買書,要自我提升要付學費進修。知識也是一種商品,也是生活中的一種消費,為新聞內容付費,也等於以行動尊重知識產權。
最近一項讀者調查也顯示,越來越多人支持為媒體的優質內容付費,雖然只是佔少數,但是未來願意付費的人在增加中,證明了讀者也願意支持媒體用心經營的內容。
或許有一天,新媒體也需要改革,碎片式報道和瑣碎新聞遲早滿足不了讀者追求新聞完整性和深入報道的知情慾望,相信網民也會成長,不會永遠想停留在追求八卦新聞和“偷窺”別人私生活的階段。唯有更充實的優質新聞才能站得更穩,內容才是王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