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20/04/2023

焦点

YouTuber

务农

志愿

咖啡师

孩子志向

生涯规划

【志愿有惑/02】志愿多变,容易一事无成?不,其实……

报道:本刊 梁馨元 摄影:本报 林毅钲、辛柄耀

6岁想当法官,12岁想当画家,18岁又变成了医生……当人们问起你的,会否发现它总随着不同年龄阶段而改变?也有人怕,“我这样变来变去,会不会最终一事无成?”或者“我已经这样老大不小了,还不知道自己想要干嘛,该怎么办?”职业规划师叶福兴告诉你,别担心,志愿随着经验的提升、知识面的拓展而不断改变,是正常的现象。且不知如何找到自己的志向,也能利用小工具帮忙,通过方向、价值与能力发掘出自己未来的方向。

ADVERTISEMENT

报道:本刊 梁馨元
摄影:本报 林毅钲、辛柄耀

承接成为年轻人主流志愿的话题,职业规划师叶福兴表示:“许多父母一开始听到可能就会抓头,但孩子在生活中有方向,不要急着把动力打断,首先要好奇。”有时孩子并非没有志向,而是在一开始便被否定,或完成不了父母设定的方向,就处在两难之中。

如今,短视频充斥年轻人的生活,YouTuber作为他们的流行志愿,正如退休中学辅导老师,同是前马来西亚华社辅导协会主席蔡美金所说,“孩子接触到什么,就会想做什么”。问卷结果显示,幼时选择某志愿的原因,“制式志愿”占11.3%、“兴趣喜好”占20.6%,“受电影电视影响”占25.8%,“父母老师影响”占26.1%,可见一个人的所见所闻,以及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对其志愿的影响占了超过50%。然而,在蔡美金看来,旧时人们接收到的资讯少,对于志愿的选择也相对少,因此女性不外乎做书记、护士,较少像现代女性成为记者、律师等。

大环境趋势让志愿起了变化

从传统制式志愿盛行,到如今自媒体创业成为主流的年代,年轻人志愿的改变在蔡美金眼里,自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蔡美金在学校服务了四十余年,起初学生的志向都较单一与传统,直到后来起了变化,在她观察中与国家政策的改变息息相关。

好比文理科学生比例失衡一直都是教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当时国家需要理科人才推动发展,因此在1990年代教育部致力于提升理科班学生人数,以至于后来相比文科班,理科班名额更多,亦更容易被录取。

蔡美金认为从前人们接收的资讯少,志愿几乎是“接触到什么,就会想做什么”,现在选择更多,年轻人也自然更挣扎。

接下来的发展动向则是资讯科技类,“大约10年前IT抬头,人工智能也越来越普及,机械电脑化成了一种趋势,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去操控。”当市场出现了这样的需求,也会引发学生往此前进的兴趣。可以说,大环境趋势引导学生的选择,直到疫情期间人人无法外出,为了在困境中求生存,自媒体行业如直播主、YouTuber、网卖等又掀起一股热潮。

方向、价值与能力:志愿3大考量

1980年代的孩子,读书多是为了找一份工作以改善家里的条件。当人们重视的价值观改变了,加上生育率得到控制,生活条件有了良好的改善,年轻人对于志愿的想像也会随之改变。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那般,当基本需求如生理、安全等被满足,人们便会往更高层次如尊重与自我实现去追求。好比前文的沈文耀与青农植美琪,在这样的大环境底下,更有余欲以兴趣与喜好作为考量志愿的标准。

“当人知道自己要什么,生活上的烦恼就少一些。但很多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却不知道方法。”叶福兴说。与此同时,他在桌上摆了一套卡牌,分成3组即职业卡、价值卡与能力卡,就是他让学生能更清楚知道“自己是谁”的方法。

在引导孩子选择志愿时,叶福兴通常会遇上3种情况,即(一)不清不楚;(二)清楚,但选择太多;(三)确定方向,但与父母意见不同。这时,他便会从职业卡开始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继而从中解析该学生的个性与追求。往往在这过程中,学生都会惊觉“怎么这么准?”

叶福兴:当父母听到孩子想要成为YouTuber,首先要保持好奇的心态,让孩子去探索与尝试;孩子若要得到父母的支持,也要展现成熟的态度,用行动说服父母。

师多少像算命师。”他笑说。

卡牌作为一种有趣的工具,首先帮助学生找到方向,再看背后的动机,也就是选择该志愿的“价值”。知道自己为何选择,接下去取决的就是能力。方向、价值与能力,是选择志愿的3大考量。

启发志愿的自我觉醒教育

叶福兴认为,志愿让人们在生活上有一个目标与存在意义,那不仅是在小学一年级入学时填写的3个选项,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重新思考。好比中学选文理科,大学毕业找工作,工作一段时间甚至是退休之后,每一次都会被不同的顾虑所羁绊──到底要不要追求那个深埋心底的志愿?将会是一生的课题。

随着经验愈加丰富,人们对于志愿的考量亦随之复杂。从叶福兴的观察中可知,幼儿时期孩子想的都是趣味性,到了小学阶段则考量兴趣;来到初中,除了兴趣也要顾及能力,高中更会视乎志愿的价值。然而,越早让一个人去思考,能使其更有方向地实践,因此在自我觉醒的教育之上,父母、学校与辅导老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学校有现实环境的限制,辅导老师较难深入与每个学生互动,然而孩子在思考未来上缺乏正确引导,在叶福兴看来是亚洲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好比平日听到的不外乎这几句话──考试考好来,去补习上课要乖,课外活动多几张证书容易申请大学……而不是“你在圣约翰救伤队从一个会员走到主席,你有着怎样的领导能力;朋友喜欢找你诉苦,其实你有着过人的辅导天赋……”

许多孩子对志愿毫无概念,这套卡牌作为工具,帮助学生理清方向,再考量价值与能力是否匹配。

正如叶福兴所说,校园里的自我觉醒教育似乎变成了僵化的例行公事,许多学生在做职业性向测试、志愿等问卷时缺乏引导,仅仅当成功课与负担,更无法发现当中作用。蔡美金却认为,倘若老师善用志愿表,能有效帮助孩子达成目标,“尤其小学教育是跟班制的,一位班主任带领班级成长,大约两至三年的时间里,能从学生的行为、性格、成绩等看出与其所写下的志愿是否匹配或合适。若是及早看出不合适,也能引导学生往另一个方向前进。”

志愿会改变,重要在探索

志愿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即从小的志愿,那是自己对成年后理想样貌的展望与想像,可能是因为仰慕科学家能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而定下目标,也可能是因为喜欢种植绿物而成为植物园主。志愿的第一层意涵,牵涉到第二层,即学生在大学“志愿”上的选择,两者是否相关?

蔡美金认为,两者的关联视乎其专业性,好比最初若想成为科学家、医生,倘若在大学志愿上选了文科,那必不可能达到。相反,若是专业自由度较高的行业,如企业家、音乐人、文字工作者、自媒体等,“选择大学志愿时候未必相同,未来也有机会更换跑道,直到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向。”

志愿会随着一个人经验的提升而改变,且当生理需求被满足,人们便会往更高层次如尊重与自我实现去追求。

从问卷调查中亦可看出,多数人最初的志愿与现实情况都相差甚远,志愿在实践的过程中改变了,原因为何?对现实低头(个人能力不足、经济压力)占了38.2%、兴趣改变占23.5%、家人期望占10.6%、知识面的增广占9%、同侪压力占7.3%。以叶福兴为例,他的学士学位念的是营养学,但求学期间在外办活动接触许多青少年对他吐露心声,引发他对辅导的兴趣,并觉得营养学的出路不如自己预期。因此在硕士课程时,他毅然从医学系转换到教育系,当时教授看着他,一脸不解地问:“Are you crazy?”

每个人的志愿都会不停改变,且不要害怕改变。“很多孩子想要做YouTuber,因为他看到身边的人好像都做得很不错,但他没有厘清自己到底是不是这个材料,就涉及他有没有机会去探索。”当然,这样的探索期要有一个“止损点”,如年轻咖啡师沈文耀给自己定下10年的期限,从24岁创业起计算,若做不出成绩就会结束这段旅程。尽管如此,他仍会继续在咖啡行业深耕,这么一份仅仅因热爱而坚持的志愿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更显炽热。

志愿有用吗?固然有,即使它不会是一个固态的答案,并会随着各种因素而改变,但及早让孩子找到志愿,等同于掌握一条明确的方向,如同叶福兴所说的能让孩子“更知道自己是谁”。

延伸阅读:
【志愿有惑/01】有志者,愿成了吗?
相关稿件:
【大马特假/01】马来西亚特假多 背后有“神操作”
【安静离职/01】职场消极文化当道!安静离职你知多少?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