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20/04/2023

焦点

YouTuber

务农

志愿

咖啡师

孩子志向

生涯规划

【志願有惑/02】志願多變,容易一事無成?不,其實……

报道:本刊 梁馨元 摄影:本报 林毅钲、辛柄耀

6歲想當法官,12歲想當畫家,18歲又變成了醫生……當人們問起你的志願,會否發現它總隨著不同年齡階段而改變?也有人怕,“我這樣變來變去,會不會最終一事無成?”或者“我已經這樣老大不小了,還不知道自己想要幹嘛,該怎麼辦?”職業規劃師葉福興告訴你,別擔心,志願隨著經驗的提升、知識面的拓展而不斷改變,是正常的現象。且不知如何找到自己的志向,也能利用小工具幫忙,通過方向、價值與能力發掘出自己未來的方向。

ADVERTISEMENT

報道:本刊 梁馨元
攝影:本報 林毅鉦、辛柄耀

承接成為年輕人主流志願的話題,職業規劃師葉福興表示:“許多父母一開始聽到可能就會抓頭,但孩子在生活中有方向,不要急著把動力打斷,首先要好奇。”有時孩子並非沒有志向,而是在一開始便被否定,或完成不了父母設定的方向,就處在兩難之中。

如今,短視頻充斥年輕人的生活,YouTuber作為他們的流行志願,正如退休中學輔導老師,同是前馬來西亞華社輔導協會主席蔡美金所說,“孩子接觸到什麼,就會想做什麼”。問卷結果顯示,幼時選擇某志願的原因,“制式志願”佔11.3%、“興趣喜好”佔20.6%,“受電影電視影響”佔25.8%,“父母老師影響”佔26.1%,可見一個人的所見所聞,以及生活中接觸到的人對其志願的影響佔了超過50%。然而,在蔡美金看來,舊時人們接收到的資訊少,對於志願的選擇也相對少,因此女性不外乎做書記、護士,較少像現代女性成為記者、律師等。

大環境趨勢讓志願起了變化

從傳統制式志願盛行,到如今自媒體創業成為主流的年代,年輕人志願的改變在蔡美金眼裡,自然不是一夜之間的事情。蔡美金在學校服務了四十餘年,起初學生的志向都較單一與傳統,直到後來起了變化,在她觀察中與國家政策的改變息息相關。

好比文理科學生比例失衡一直都是教育系統中存在的問題,當時國家需要理科人才推動發展,因此在1990年代教育部致力於提升理科班學生人數,以至於後來相比文科班,理科班名額更多,亦更容易被錄取。

蔡美金認為從前人們接收的資訊少,志願幾乎是“接觸到什麼,就會想做什麼”,現在選擇更多,年輕人也自然更掙扎。

接下來的發展動向則是資訊科技類,“大約10年前IT抬頭,人工智能也越來越普及,機械電腦化成了一種趨勢,都需要這方面的人才去操控。”當市場出現了這樣的需求,也會引發學生往此前進的興趣。可以說,大環境趨勢引導學生的選擇,直到疫情期間人人無法外出,為了在困境中求生存,自媒體行業如直播主、YouTuber、網賣等又掀起一股熱潮。

方向、價值與能力:志願3大考量

1980年代的孩子,讀書多是為了找一份工作以改善家裡的條件。當人們重視的價值觀改變了,加上生育率得到控制,生活條件有了良好的改善,年輕人對於志願的想像也會隨之改變。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金字塔那般,當基本需求如生理、安全等被滿足,人們便會往更高層次如尊重與自我實現去追求。好比前文的咖啡師沈文耀與青農植美琪,在這樣的大環境底下,更有餘欲以興趣與喜好作為考量志願的標準。

“當人知道自己要什麼,生活上的煩惱就少一些。但很多人知道自己要什麼,卻不知道方法。”葉福興說。與此同時,他在桌上擺了一套卡牌,分成3組即職業卡、價值卡與能力卡,就是他讓學生能更清楚知道“自己是誰”的方法。

在引導孩子選擇志願時,葉福興通常會遇上3種情況,即(一)不清不楚;(二)清楚,但選擇太多;(三)確定方向,但與父母意見不同。這時,他便會從職業卡開始讓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繼而從中解析該學生的個性與追求。往往在這過程中,學生都會驚覺“怎麼這麼準?”

葉福興:當父母聽到孩子想要成為YouTuber,首先要保持好奇的心態,讓孩子去探索與嘗試;孩子若要得到父母的支持,也要展現成熟的態度,用行動說服父母。

“生涯規劃師多少像算命師。”他笑說。

卡牌作為一種有趣的工具,首先幫助學生找到方向,再看背後的動機,也就是選擇該志願的“價值”。知道自己為何選擇,接下去取決的就是能力。方向、價值與能力,是選擇志願的3大考量。

啟發志願的自我覺醒教育

葉福興認為,志願讓人們在生活上有一個目標與存在意義,那不僅是在小學一年級入學時填寫的3個選項,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都需要重新思考。好比中學選文理科,大學畢業找工作,工作一段時間甚至是退休之後,每一次都會被不同的顧慮所羈絆──到底要不要追求那個深埋心底的志願?將會是一生的課題。

隨著經驗愈加豐富,人們對於志願的考量亦隨之複雜。從葉福興的觀察中可知,幼兒時期孩子想的都是趣味性,到了小學階段則考量興趣;來到初中,除了興趣也要顧及能力,高中更會視乎志願的價值。然而,越早讓一個人去思考,能使其更有方向地實踐,因此在自我覺醒的教育之上,父母、學校與輔導老師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儘管學校有現實環境的限制,輔導老師較難深入與每個學生互動,然而孩子在思考未來上缺乏正確引導,在葉福興看來是亞洲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好比平日聽到的不外乎這幾句話──考試考好來,去補習上課要乖,課外活動多幾張證書容易申請大學……而不是“你在聖約翰救傷隊從一個會員走到主席,你有著怎樣的領導能力;朋友喜歡找你訴苦,其實你有著過人的輔導天賦……”

許多孩子對志願毫無概念,這套卡牌作為工具,幫助學生理清方向,再考量價值與能力是否匹配。

正如葉福興所說,校園裡的自我覺醒教育似乎變成了僵化的例行公事,許多學生在做職業性向測試、志願等問卷時缺乏引導,僅僅當成功課與負擔,更無法發現當中作用。蔡美金卻認為,倘若老師善用志願表,能有效幫助孩子達成目標,“尤其小學教育是跟班制的,一位班主任帶領班級成長,大約兩至三年的時間裡,能從學生的行為、性格、成績等看出與其所寫下的志願是否匹配或合適。若是及早看出不合適,也能引導學生往另一個方向前進。”

志願會改變,重要在探索

志願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即從小的志願,那是自己對成年後理想樣貌的展望與想像,可能是因為仰慕科學家能為國家社會發展貢獻力量而定下目標,也可能是因為喜歡種植綠物而成為植物園主。志願的第一層意涵,牽涉到第二層,即學生在大學“志願”上的選擇,兩者是否相關?

蔡美金認為,兩者的關聯視乎其專業性,好比最初若想成為科學家、醫生,倘若在大學志願上選了文科,那必不可能達到。相反,若是專業自由度較高的行業,如企業家、音樂人、文字工作者、自媒體等,“選擇大學志願時候未必相同,未來也有機會更換跑道,直到找到自己合適的方向。”

志願會隨著一個人經驗的提升而改變,且當生理需求被滿足,人們便會往更高層次如尊重與自我實現去追求。

從問卷調查中亦可看出,多數人最初的志願與現實情況都相差甚遠,志願在實踐的過程中改變了,原因為何?對現實低頭(個人能力不足、經濟壓力)佔了38.2%、興趣改變佔23.5%、家人期望佔10.6%、知識面的增廣佔9%、同儕壓力佔7.3%。以葉福興為例,他的學士學位唸的是營養學,但求學期間在外辦活動接觸許多青少年對他吐露心聲,引發他對輔導的興趣,並覺得營養學的出路不如自己預期。因此在碩士課程時,他毅然從醫學系轉換到教育系,當時教授看著他,一臉不解地問:“Are you crazy?”

每個人的志願都會不停改變,且不要害怕改變。“很多孩子想要做YouTuber,因為他看到身邊的人好像都做得很不錯,但他沒有釐清自己到底是不是這個材料,就涉及他有沒有機會去探索。”當然,這樣的探索期要有一個“止損點”,如年輕咖啡師沈文耀給自己定下10年的期限,從24歲創業起計算,若做不出成績就會結束這段旅程。儘管如此,他仍會繼續在咖啡行業深耕,這麼一份僅僅因熱愛而堅持的志願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更顯熾熱。

志願有用嗎?固然有,即使它不會是一個固態的答案,並會隨著各種因素而改變,但及早讓孩子找到志願,等同於掌握一條明確的方向,如同葉福興所說的能讓孩子“更知道自己是誰”。

延伸閱讀:
【志願有惑/01】有志者,願成了嗎?
相關稿件:
【大馬特假/01】馬來西亞特假多 背後有“神操作”
【安靜離職/01】職場消極文化當道!安靜離職你知多少?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