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孫回鄉過新年。天沒亮,被上門舞獅喧天鑼鼓聲和伴著的炮竹聲吵醒,無比興奮的追著獅隊沿戶拜年。他深深被獅子採青高超功夫吸引,張著口抬著頭看著舞獅者人疊人,一躍而起咬掉高掛門廊上的青菜。引領著獅子的“大頭佛”手握一把大葵扇作出逗趣的動作引得他緊緊追隨,忍不住偷偷拉一拉“大頭佛”的五彩衣裳。
女婿也不甘寂寞拿著手機追隨在後,捕捉珍貴的鏡頭。因為在城市裡,除了在商場偶然看到獅隊為商行新張慶典助興,民間的舞獅活動已經日漸式微,不復多見。不像在鄉鎮,村民仍相信舞獅可以驅邪避鬼,每逢喜慶節日會請舞獅助興。
ADVERTISEMENT
客家人的吉祥物
五六十年代,我住的以金礦為名的客家村子,舞麒麟才是年節最重要的活動。元旦一早,青紅兩色的麒麟(一公一母)在鑼鼓和嗩吶聲中,於村子入口處的拿督公神龕前掀開序幕。麒麟隊在大頭娃娃的引領下沿戶拜年。很快的,吸引了一眾小孩跟隨在後。麒麟以各種舞步走在狹窄的路上,大大的眼睛一張一合逗弄緊跟身後的小孩,引得他們譁然大喊。很清楚的記得,有一年我正牽著弟弟追隨,麒麟猛然一個轉身,一開一關的血盆大口正好對準我們,把我們嚇得又叫又跳。
麒麟隊的領隊阿順叔叔安慰我們,說麒麟很溫順,不傷人畜植物,是我們客家人的吉祥物。它和龍,鳳,鹿及龜被視為華人的神獸,舞麒麟則是客家人特有的傳統,每逢喜慶節日都會請麒麟隊祈福助興。
先父推崇這民間傳統表演藝術。雖然家居簡陋,天花板下總掛著一對用紅布小心翼翼套著的麒麟,不時拿下來修飾除塵。村子裡還有幾位志同道合的“祖叔”,不時前來我們家,在門外的樹下切磋舞麒麟步法,伴隨鼓聲、嗩吶聲、打鈸聲,迎來鄰里叔伯圍觀,在塵土飛揚中品頭論足。
其中有位扎紙師傅也會扎麒麟。我依稀記得他創作的麒麟造型獨特:有龍頭,鹿角,蛇身,嘴的上方有一個獨角。班上有一位名叫天福的同學有畫畫天賦,會過來幫忙在糊得硬硬的模型上上色,寫吉祥字眼和畫上花草、古幣圖樣。裁縫師運才哥則用紅黑白黃藍色相間的布和五彩流蘇縫成麒麟身。我家大哥總喜歡假意打掃,把地上竹枝拿回家做風箏或編制鳥籠。
老鄉親逐個凋零。非常遺憾,這客家人世代相傳的藝術文化走入式微,漸漸不為後代所知。我們把父親仙逝後藏在閣樓的麒麟搬了出來。風來了,包裹著麒麟頭的紅布,連帶著麒麟頭,經不起歲月的淘洗,竟然化成無數碎片,隨風四下飄散,象徵著舞麒麟在村子裡的落幕。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