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者必须尽速纠正这种“制造更多大专生,国家就会变得更富强”的迷思,重新全面检讨现有的高教和经济领域等规划,一方面确保可以与时并进栽培更多更平均和多元领域的人才,包括一些新崛起的工作领域如零工等。
ADVERTISEMENT
日前一名法律系大专生疑因连续3次考试不过关,竟然选择双料自杀,即在油站自焚和到马路中央企图被车撞,令人感到无比的感慨、痛心和无奈。
当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也无需对当事人所面对的难处和内情,作出太多无谓揣测。
但是作为念法律的过来人,还有近年来作为律师所合伙人在录取律师方面的一些观察心得,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本身的一些感触和看法。
首先必须认清大学的课程制度问题。很多中学生和家长都有一个非常普遍的刻板印象,即认为只要一旦被大学录取,或成功报读某大学课程,就可以安枕无忧考获有关学位。
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每项课程都有制定一套最基本和顶限的修读时间。例如我当年修读的马大法律系是4-7年,若某些科目一再重考依然无法在有关期限内过关,那么最终将无法毕业。或从某些人的角度而言,等于一无所获,平白浪费了非常宝贵的7年漫长青春。
但真的如此吗?法律系真有如此难读吗?
个人认为,法律系主要在于训练学生们的基本功,尤其对各项法令和重要案例的初步了解及掌握。所以无可否认必需有一定的死背牢记能力。但死背牢记还是不够的。当应对考试时,由于大部分问题主要以个案问题解决为导向,最关键的还是考验学生们的灵活思考和活学活用能力。
除了这些重要应试技巧以外,我认为最多人忽略的是,修读法律系的心态和初衷。还记得当年在我的同班同学当中,有者向我分享,他们修读法律,主要是为了迎合父母的心愿和期许。有者则透露,由于本身中学考试成绩非常标青乃至考获全A,但对理科没有兴趣,所以认为只有选修法律才最有前途。
但问题是这些同学不是真正喜欢法律,而只是因为其它外在因素而选修法律,他们最终会享受长达至少4年的漫长法律训练吗?
或从另一角度而言,他们拥有足够的耐挫力去应付这项非常具有挑战性,包括必需牢记死背进而活学活用的专业课程吗?必须强调的是,取得学术资格只是漫长律师执业生涯的一小部分基础。即便成功完成学士课程,那些选修国外课程的还需要考获大马律师执业资格证书(CLP)。须知CLP每年及格率平均不会超过30%。
根据大马律师公会主席谢依琳,即便每年有多达大约1千500名法律系毕业生在律师事务所实习,但最终有多达50%因各种原因,而选择离开这个专业领域。所以种种数据证明,在大马修读法律系,到最终成为执业律师的过程中,这条路可谓越走越窄,淘汰率是非常高的。
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寻常现象?除了以上一些修读法律系学生乃至家长的心态等个人因素外,更宏观的还有不健全和不完善的学术及专业体制规划,以及经济大环境等问题。
任何大学学术专业课程的设计和规划,始终离不开最现实的市场供需定律。
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马高教领域并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基本把关和素质管控,反而朝向非常肤浅的重量不重质错误方向发展,认为只要创造出越多的学术名额即可栽培更多的大专生人才,更完全罔顾了整体环境的实际需要。
尤其在法律系方面,比起过去只有马大、国大等公立大学有开办法律系,如今有开办这项专业课程的大学可谓如雨后春笋,包括北大、玛拉大学、多媒体大学等。这还不包括那些开办跟英国、澳洲等共和联邦国家大学法律系接轨的本地私立学院。结果栽培出来的本地法律系毕业生,可谓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者令人惨不忍睹。
因此不难理解,在这个严重供过于求的红海市场中,我当年的一些律师学长最近向我透露,因为市场太竞争,而被迫晚间到夜市兼职当小贩从事副业养家糊口。也有不少同学因为兴趣和前途问题,毕业后决定转换跑道包括当模特、卖鸡饭、卖保险等。
所以执政者必须尽速纠正这种“制造更多大专生,国家就会变得更富强”的迷思,重新全面检讨现有的高教和经济领域等规划,一方面确保可以与时并进栽培更多更平均和多元领域的人才,包括一些新崛起的工作领域如零工等。一方面避免更多新生代学子们被有关不完善的体制规划牵着鼻子走,走了一大圈越走越窄的升学冤枉路,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走向永远无法回头的不归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