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亚洲笔记

|
发布: 7:30am 22/04/2023

美国

马奎斯

邱立本

亞洲周刊

拉丁美洲

亞洲笔记

美国

马奎斯

邱立本

亞洲周刊

拉丁美洲

亞洲笔记

邱立本.拉美的歷史悲情與變革激情

邱立本(亞洲周刊總編輯)

拉美被視為激情與悲情混雜的國度,它離天堂太遠,但離美國太近。美國的“後院”成為拉美悲情的“前線”,見證時代變遷的無情,也呼喚中國模式發展的激情。

ADVERTISEMENT

是美國的後院?這是美國政界的潛臺詞,就是這塊土地是被美國主宰的附屬品,是美軍隨時進駐、予取予攜的地方。這也是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發表“門羅主義”的延伸,強調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不容歐洲或其他外國干預。但歷史的諷刺是:在門羅主義發表200年後,拉丁美洲仍然是美國的“窮親戚”、“窮鄰居”。

這是世界史的弔詭,為何在全球最富裕國家的南方鄰居都是窮困的第三世界,與美國有一種愛恨交織的關係。西方學界在六七十年代就提出“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指出美國只是長期從拉美世界掠奪原料,輸入廉價的勞動力。拉丁美洲永遠是邊陲,而美國則永遠是中心,形成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的關係。

即便到了21世紀,拉美在經濟上依然是貧瘠的國度。與美國毗鄰的墨西哥、哥倫比亞等國還淪為了毒品製造大國,供應美國社會的巨大需求,成為一條奇特的全球化供應鏈。

美國對於這些“芳鄰”都不假以辭色,只要不高興,就會出兵干預,落實“政權變換”(Regime Change)。早在東歐還沒出現“顏色革命”之前,美國的軍事與情報勢力就在拉美非常活躍,不忌葷素,強力介入拉美政治權力的變換,甚至動用各種匪夷所思的手段,巴拿馬、格林納達、多米尼加等國都曾被美軍入侵。

1973年智利的政變是獨特的例子。獲得智利多數人民支持上臺的民選總統薩爾瓦多阿葉德(Salvador Allende),卻被美國中情局背後支持的右翼軍人推翻,他在總統府被圍攻時中彈身亡,成為華盛頓武裝干預“美國後院”的犧牲者,也導致智利人民要承受長達17年獨裁軍頭皮諾切特高壓統治的至暗時刻。美國推翻了一位民選的總統,卻長期支持一位獨裁殘暴的將軍,成為拉美政治痛苦的一頁,也展示在赤裸裸的權力邏輯中,美國背棄民主的悲劇。

也許拉美最後的救贖是文學。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百年孤寂》用魔幻現實主義的奇特筆法,寫家族的百年之變,穿越前世今生,終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只有在文學的國度中,才可以彌補政治國度的遺憾。

拉美被視為激情與悲情混雜的國度,它離天堂太遠,但離美國太近。美國的“後院”成為拉美悲情的“前線”,見證時代變遷的無情,也呼喚中國模式發展的激情。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