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網紅夫妻離婚事件,星洲網同仁採訪了其中的正宮引起了來自內外的各類聲音。用數字內容人的阿Q精神來說,我會認為這些聲浪就是被人看見了成功引起關注,但看到努力的同事受挫,忍不住想要為大家來發言。
ADVERTISEMENT
由於在紙媒機構服務,身邊很多人的愛問:“報紙的未來在哪裡?”我更關切的是,新聞的未來在哪裡?
今天的媒體版圖,或是今天的新聞媒體所處於的時代,從信息爆炸到氾濫,如何在這一片汪洋中吸引到資訊消費者的注意或消費,已然成為全球大大小小新聞媒體首當其衝的挑戰,有的人可以簡單的解讀這為搶佔流量,但我認為,重點在於,如何成為資訊消費者首選的渠道。新聞媒體的競爭環境更為嚴峻,近年來,新聞媒體研究機構也在探討所謂的“新聞迴避”(News Avoidance) 現象, 即消費者基於種種原因選擇不看新聞,尤以在疫情後有更明顯攀升的趨勢。
新聞是我們的飯碗,我們自然關注大家對新聞漠視的現象,但一個社會如果多數人對於議題冷漠,對於政策如何影響社會漠視,套用在馬來西亞社會上,你可以想像過去十年來的民主進程會如何開倒車嗎?其實我們身邊很多人在喜來登事件後,甚至在第15屆全國大選的時候,不都開始展現出倦怠,漠視的心態嗎?
在這樣的生態中,新聞媒體到底該如何前進?過去十多年來,司職數字新聞管理的經驗,我可以很汗顏地說:或許沒有答案,這些年跟同伴們都是一路摸索、帶著對新聞的信念一直努力,而一直秉持的原則是:受眾在哪裡,我們就在那裡。
認清了方向,在尋找受眾在路上,並未鬆懈:除了自己的網站、APP,任何火紅的社交媒體都不會放過。每個平臺上都有制定一套經營策略,這些策略目標是要讓我們發佈的信息更為廣泛的推廣,其中有很多細節:包括貼文的設計模板語呈現、壓字的處理、更是受制於更大科技平臺不透明的演算法,各種策略的背後萬變不離其宗:受眾,受眾關注的議題,習慣的敘述方式等。
有的人很容易將這種目標解讀為對受眾予取予求,一窩蜂的追求網絡現象或完全沒有底線的創意呈現方式。但在操作上,這並非如此,對於版權、文字、設計等,絕對還是秉持著新聞媒體應有的守則。
對於選材,不會放過網絡上熱議的事件或課題。試問如果你身邊的人都在熱議某課題,主流媒體卻找不到相關信息,就往內容農場下手,尤以在新聞素養缺乏的社會當中,長年累月下來,這會養成怎樣的一代人?如果主流媒體的切入角度能帶出熱議事件中應該關注的公共議題,例如星洲網同仁在處理早陣子咖啡店基本消費的時候:並未取用一開始的假臉書專頁,第一時間採訪了律師等方式,其實是多年新聞培訓經驗的積累的成果,從熱議事件中,找出其公共利益、價值等,是同事努力的方向。
當然,這是一條學習之路,未必每一次都能做到盡善盡美。
例如最近的網紅夫妻離婚事件,星洲網同仁採訪了其中的正宮引起了來自內外的各類聲音。用數字內容人的阿Q精神來說,我會認為這些聲浪就是被人看見了成功引起關注,但看到努力的同事受挫,忍不住想要為大家來發言。
很多人可能在你的臉書生活動態時報上看到很多來自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臉書專頁或百格的貼文,但4月19日發佈當天,星洲臉書專頁發佈了179條貼文,關於離婚網紅夫妻的貼文佔了19條;星洲網發佈了超過200條內容,涵蓋面林林種種,從政治、民生、國際、財經、娛樂;除了正宮專訪中聲稱的5條內容,也包括從首相笑談宣佈新內閣、交通部長談佳節期間增加往返沙巴班機、大馬糖廠醞釀起價、到我家鄉美里大伯公廟安置最大神像等新聞。不看流量,只看發佈內容,想要強調的就是,星洲網並未因為所謂的網絡趨勢放棄任何重大或切身新聞。
當然面對新聞迴避的挑戰,我們需要將重要議題做得夠“性感”才能引起網民的關注,也一直在嘗試不同的努力。
目前,星洲數字策略聚焦於兩個重點:一,不斷擴展不同受眾群;二,提升基本盤的互動率。擴展不同受眾群就是讓內容多元化,或許通過開發或增加垂直內容;提升互動率則視乎三個不同受眾層:社交媒體上用戶、網站/APP的用戶,星洲人VIP的付費用戶,想像三種受眾是成為一個消費者漏斗,我們的目標就是將資訊消費者不停往下推,成為我們的新聞品牌內容的消費者。社交媒體上可能有些比較輕鬆或熱議的網絡新聞,星洲網網站或APP可以看到即時發佈的各類新聞、星洲人VIP內容專區裡有深度報道專題、精闢分析評論等,包括最近星期天頭條的殺豬盤專題、東盟專題等。例如在第15屆大選開票日,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看到我們的開票貼圖、最新重點報道、直播;在網站/APP在投票日、開票夜看到滾動更新、開票榜、甚至是同事精心製作的選舉遊民調等,而星洲人VIP除了可以看到一些優質深度內容,還可以參與一日媒體人的活動與新聞室領導或評論人進行交流,從不同的角度掌握時事脈搏。
資深的新聞從業員、熱心評論人或社會觀察家,不管內外,絕對可以並歡迎指教批評,但請勿漠視很多年輕同仁的努力及用心,以上說的策略中很多項目都是同仁們的心血,很多人愛調侃小編,但身邊的很多同仁都是因為對新聞的信念付出以及耕耘,我們深知流量是一個指標不是全部,但我們更明白沒有流量,所謂的重要新聞只能觸及非常小眾的人。甚至與我們合作的技術開發商在做我們大選發想的各種內容都會問,這些有流量嗎?
但流量不是驅動我們的首要因素,今天星洲網每月固定以各類內容服務500至600萬獨立訪客,社媒上的互動及觸及面更高,我們一直努力,希望我們的努力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新聞、對新聞有感、讓新聞可以為我們的社會帶來更好的影響。
媒體生態的轉變除了消費者取用新聞的改變,新聞媒體傳統上仰賴的廣告業務模式也受到了科技平臺例如谷歌、臉書的破壞,新聞媒體業務如何可續性的發展是另外一個挑戰,如何保障新聞從業員的飯碗,如何支撐新聞生產資源成本,也是一個大主題:過去十多年,媒體將大量新聞內容免費上網,養成了大家認為新聞本該免費,但隨著廣告業務越來越艱鉅,我們更需要真正的新聞消費者來買單,但要消費者願意買單,我們需要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提升自己的產品,也一直在這方面下手與努力。
一直相信,新聞媒體業務模式遭受破壞,其實任何行業因為演變發生的摧毀式破壞,只是要讓業者更為精進,唯有讓自己變得更好才能從破壞中走出一條新聞的未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