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人物

发布: 10:00am 24/04/2023

考古

人物

岩画

苏招月

岩画守护者

人类学

打扪岩洞岩壁

岩画考古

考古教育

岩画守护者苏招月/追寻岩画深邃之美与文明足迹

报道:本刊 林德成、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岩画守护者苏招月/追寻岩画深邃之美与文明足迹
对苏招月而言,古人的岩画就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的连结。她好奇为什么古人要用符号沟通,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高举照明灯,凝视着岩穴,犹如发现了隐藏在时间深渊的古老艺术。岩壁上所留下的稚拙线条、神秘图案与色彩氤氲着神秘气息,拥有无限遐想和揣测。内容时而纪实记载生活环境,时而流露出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神明祖先的崇拜。马来西亚岩画专家博士非常热爱岩画,几年前一直在霹雳近打谷岩洞寻幽探秘,用影像采集古人的岩画创作,希望能破译岩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联系。

人物岩画守护者苏招月/追寻岩画深邃之美与文明足迹
岩画位于打扪洞穴,色迈族认为,岩画是指传说中大恶魔正在抓人的图案。(图:本报资料中心)
人物岩画守护者苏招月/追寻岩画深邃之美与文明足迹
左边岩画中类似太阳绽放光芒的图案,在其他洞穴也可以看到相似的图案。(图:本报资料中心)

ADVERTISEMENT

如果抱持游玩的态度入洞穴,未必能感受到岩画的召唤,反而需要沉下心,目光专注,才能发现岩壁上的神秘创作。苏招月向我展示多幅岩画照片,但这些岩画并无特定主题,亦没有波澜壮阔之势,却又刻画出古人对周遭环境的敏锐感知,能够依肉眼所见绘画出各种景物。

在2010年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的打扪岩洞就有满壁红色和紫色岩画,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岩画风格。学者统计有六百多幅独立岩画,可是无法凑成长篇故事。“(可能)本来是一幅很大的主题岩画,或许环境因素、岩壁剥落或被人破坏,很多岩画的内在连接就断裂了。”

人物岩画守护者苏招月/追寻岩画深邃之美与文明足迹
苏招月希望能持续每个月办工作坊,让大家认识考古价值,深化大家对考古的认知。最近,她便在Tin Alley锡米巷文创空间主持考古工作坊。

苏招月毕业于理科大学系,博士学位专攻岩画考究,并把研究范围锁定在马来半岛的岩画分布、岩画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她对岩画一直存有疑惑,比如古人的绘画动机?为何选择在某个岩穴位置创作?“另外的重点是它看起来很漂亮,又有很多颜色。”说完,她便发出清脆欢快的笑声。

阴差阳错接触岩画

她自小对人类行为模式感到很好奇,本想成为心理学家,后来接触,研究视野变得更开阔。“我小时候是一个比较多问题的儿童,我会问很多为什么,可是没有人给我答案。长大之后,刚好发现我喜欢读书,就觉得如果能够用这个方式找到我想要知道的答案,那何乐不为?我蛮享受做这件事。”

考古属于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她在接触人类学后,想专攻原住民文化,却阴差阳错参与了一场关于打扪岩洞的工作坊,转移了她的研究轨迹。“看到岩画的一瞬间,我是被震撼到,打扪岩洞的岩画遗址太壮观了,而且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我们走过一些楼梯、森林,最后来到顶点,你看上去,整片100米的岩墙都是红色、紫色的岩画,那么高又那么大。我当下是被这个场景所吸引,从此就没有回头路了。”

人物岩画守护者苏招月/追寻岩画深邃之美与文明足迹
苏招月看到打扪岩洞岩壁时,看到满壁有红色、紫色的岩画,这也令她想要进入岩画研究领域。

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幅紫色“海牛”岩画,在岩壁上显得分外瞩目,很多人第一眼就被它所吸引。她本以为古人真的在画海牛,可是,仔细翻查资料,海牛只有两个鳍状前肢,“海牛”岩画则有四肢。

人物岩画守护者苏招月/追寻岩画深邃之美与文明足迹
这幅岩画究竟是海牛、大蜥蜴或红鱼守护神?

此外,“海牛”喜欢温暖海域,常在柔佛丰盛港海域出没。她不禁地问,它们有可能出现在霹雳州吗?毕竟打扪岩洞距离海边有60公里。有人推测,这幅作品或许是透视图,古人从高处往下看,然后记住这个“动物”,再画在岩壁上。依这个体型,他们大概是遇到了大型蜥蜴,然后画出头顶和四肢。“我有去访问一些原住民,他们又说,这是传说住在山顶的红鱼,是一个守护神来的。”

岩画考古太冷门

岩画绝对是一个古老神秘的谜团,古人可能在岩壁书写生存见证,抑或记录着部落的社会习俗、祭祀崇拜、狩猎场景。这些岩画的呈现手法皆很抽象,未必每幅作品都能勾勒出明显的景物轮廓。

其实,岩画考古颇为冷门,苏招月未专攻岩画时,知道有一位新加坡籍学者Dr. Noel Hidalgo Tan在理大攻读硕士时,专门研究打扪岩洞岩画。后来,对方去了泰国SEAMEO考古与美术区域中心工作。

“在他之后就没有专门研究岩画的相关论文,直到我进入这个领域,所以现在有两本论文了。”她缓缓地说,许多学者论文在讲述一个大型的考古研究,比如擅长考古发掘的哈迪达哈(Adi Taha),他曾撰写一份关于乌鲁吉兰丹的论文,但岩画仅占论文一小部分,不会有岩画的详述分析和记录。“岩画常常是被遗落的一小块。”

岩画与人类学有关系

岩画是不是原住民画的?大家直觉认为岩洞附近会有原住民部落,能够向他们探询岩画来历,可是实情并非如此。2016至2019年,她在研究岩画和原住民之间的关系,会踏足原住民村落访问,便询问关于岩画遗址一事,结果对方毫无头绪,甚至没有听说过岩画。

在研究岩画时,她认为与人类学有很大关联,可以透露古人的行为思考模式。“有些是为了巩固他们社会里面的结构,假设你把男生或‘哈剌’(巫师)画得比较大、比较仔细,间接地也是巩固他们在整个族群里面的地位。”换言之,古人会虚构大小比例,未必是真实的。“有些原住民的传说有巨人族,可是我们没有办法去证实这一点。”

另外,泰国有学者研究,部分国外岩画会描绘古时社会分工,如男性在狩猎,女性则在跳舞或抱着襁褓。从某种意义来说,古人想要加深这种认知。

人物岩画守护者苏招月/追寻岩画深邃之美与文明足迹
苏招月提到,在泰国、柬埔寨有骑象人红岩画,而其年份可追溯到14世纪。在探洞过程,她发现大马也有骑象人岩画,却是黑岩画,图案相似,画风不同。

人物岩画守护者苏招月/追寻岩画深邃之美与文明足迹

好特别的“X光岩画”

当问及最难忘的岩画时,她直言太多了。过去,她曾去到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岩穴,需要走一段路才能够抵达岩画遗址。“那时候拿着手电筒,去到那个地方之后,看(到岩画)的时候很震撼,因为周围真的完全很暗,只要关掉灯就真的漆黑一片,完全看不到东西。你一开灯,前面就是满满的红黑岩画。”

岩穴内,墙壁上有至少一米长的人形岩画,还有其他大幅的岩画图腾。然而亦发现很多涂鸦,许多人用石头在岩壁上刻画,破坏了整个岩画艺术观感。

“我们不会公开地点,因为怕人家去(破坏)。这些地方没有保护措施,岩画分分钟被破坏以后,没有人可以负责。”以马苏拉岩洞为例,它本是受管制的旅游景点,在入口处的岩壁上有黑岩画,可是始终难逃毒手,涂鸦者还是有办法爬上去作画。

“这是人的本性,要留下你的印记。”她叹了一声。

苏招月特别提及打扪岩洞有一幅岩画令人充满好奇,她猜测古人画了一只疑似怀孕的鹿,因为对方将肚子内的小鹿也画出来。至今为止,它是独一无二的作品,所以她便将那幅岩画的风格称为“X-ray Style”。

人物岩画守护者苏招月/追寻岩画深邃之美与文明足迹
这是目前近打谷里面独一无二的“X-ray Style”风格岩画,古人用利落的线条画出怀孕的鹿。

人物岩画守护者苏招月/追寻岩画深邃之美与文明足迹

那幅岩画的线条非常细致且没有任何失误,更没有任何重画擦拭的痕迹,估计是苦练有功的作品。“如果有练习过的话,代表其他地方也可以找得到同样的东西。如果对方不在岩壁上练画,那可能是在别的方面会找到类似的图案。可惜地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找不到(类似的)。”

岩画到底有多老?

当问及岩画到底有多老?她推断大马岩画是在新石器时代才出现,年龄大概5000年至2500年。不过学者想为岩画测年不容易,比方说红岩画是用赤铁矿做为颜料,学者必须从岩壁切一小块样本去化验,或者是切除长在岩画上的矿物质。假设岩画上有小型钟乳石,那可以检测钟乳石年份,再加上岩壁的测年数字,便可以推断岩画的年龄。

苏招月说,通过岩画内容也能够推断岩画年代。如果看到马匹的岩画,那么可推测是19世纪以后的画作,因为马匹是从外国进口的物种。

当然,很多人对岩画存有争议,认为会有人仿古代岩画,学者要怎样确定这是仿画或真实古画?“对我来说,我不会纠结这一点,因为没有答案的。”

努力推广考古教育

她内心一直想要推广岩画教育,但她不鼓励带团参观岩画,除非有关洞穴已做好万全措施,能够保护好历史遗迹,以及参观者的安全。她举例在法国,当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史前岩画遗址叫“肖维岩洞”(Chauvet Cave),他们为了不破坏洞穴的生态环境和岩画,直接仿造一个山洞。

“其是我想要给大众推广考古教育,这主要被我的导师吴晓眉博士影响很深。曾经有一个参与我们工作坊的人对我说过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对方说,‘你其实不能够怪我们不去在乎考古,而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它存在。那如果不知道它存在,我们要怎样去接受它的价值。’”

“所以你不能够怪人家不去在乎考古,只是我们没有让他们有机会接触考古。”

苏招月年轻时曾想过到《国家地理》杂志工作,后来深究岩画考古后,觉得未必要向往国外。她本身对这片土地有情怀,想要在自己的地方深耕,一步一脚印地走下去。“不能急咯,可是很快乐啦!”她由衷展示了灿烂的笑容。

相关文章:

建筑师梅志雄/人生下半场,我要去见识更多未曾见过的风景
全民导演周青元/做电影很幸福,有人愿意出资让你玩家家酒
陈运来:你什么都不做,就什么都没有
提炼雨林莽荒与瑰丽 张贵兴:有时虚构的比真实还真实
斜杠音乐人Colbie王思涵/我觉得自己是壁花,喜欢站在安全的地方
陈紫爱/把独旅写成故事,用文字守护过去
李霖泰 热血奉献的一生
资深辅导员王妤娴谈抗癌/不要幻想把痛苦拿走
跟访詹宏志/我们读什么,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19pm 28/03/2025
周仰杰(Jimmy Choo)/从无名鞋匠到王妃御用设计师

相信提起Jimmy Choo周仰杰,许多人脑海里会自动为他加上一个前缀:戴安娜王妃的御用鞋履设计师,这亦是很多对时尚一无所知的人们认识他的开始。

在那个年代,一名来自马来西亚的穷小子在欧美人垄断的时尚圈成功杀出一条血路,占有一席之地,其经历堪称励志又热血。

在拿督周仰杰博士的“鞋履设计师”生涯里,哪一双鞋的意义最为重大?哪一双鞋最刻骨铭心?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陈世伟、受访者提供

周仰杰于1948年出生在槟城的乔治市,上有一名姐姐,双亲均是中国广东省梅县南来的客家人,因此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客家话,得知在座的几人都是客家人,他短暂地从华语模式切换到客家话频道,用客家话与我们寒暄问好。

虽已年届77岁,但仍精神抖擞,脑海里的过往种种亦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愈发鲜活。

他在槟城出生、长大,父亲是一名设计鞋子的工匠,当时的学徒什么都得学,包括鞋底、鞋面、设计、裁剪等等,一双鞋子的设计、制作到完工的每一道工序要了如指掌。

在那个年代,没有工厂流水线,都是手工制鞋,家门口就是工作坊,客人们上门订鞋,然后他们就着手制作。

就如同家里做小买卖的人们一样,家中一人做生意,全家齐上阵,小小的周仰杰也要帮忙。

他回忆,那时没有手机,电视机也是黑白色,信号时好时坏,除了听“丽的呼声”的广播节目,也没有其他娱乐,所以每天放学,做完功课后就看父亲、师傅怎么做鞋子。

周仰杰就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长大,对制作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放弃收入不错的餐厅工作选择鞋厂

尽管当时人们对“做鞋佬”抱有偏见,粗鲁、没文化、烟酒不离手更是时人对鞋匠的刻板印象,可是父母依然支持他的选择,送他到英国伦敦的考得维纳技术学院(Cordwainers Technical College,现隶属伦敦时尚学院)深造。

父亲给他150英镑缴交第一年的学费,之后就开始他半工读,每天只吃20便士(pence)蛋炒饭的留学生活。

他曾在中餐馆打工,在面对大厨不友善的粗鲁对待,他保持真诚的态度,勤快地工作,甚至愿意付出超出工作范围的努力。
“(比如)周五、周六打工,他们下午休息外出、赌博、打麻将的时候,我就替他们整理房间、清洗枕头,打扫干净了,又到楼下帮忙看顾餐馆。”

“我不是吃亏也不是傻,因为我觉得我在外国,又不是很多朋友,我需要努力让他们知道我是诚恳、真心地学习,所以他们才会疼我嘛。”


不怕吃亏、不怕吃苦、不计较的工作态度,最终让他赢得老板的重视,想要擢升他为餐馆经理之时,然而他毅然放弃每周70至80英镑的收入,选择每周40英镑的鞋厂工作。

在那时候,一周的房租不过9英镑,他甚至还有余钱能寄回家给母亲,但于他而言,虽然餐馆工资高,却只是一份糊口的工作,鞋厂才是心之向往的梦想起始点。

“因为我觉得做人,如果你开心做喜欢的事情,你就不会累的,如果不喜欢这些东西,觉得没有兴趣、没有前途,你就会觉得累了。”

“在鞋厂是最开心的,因为我喜欢做鞋子。”他笑道,“如果我在餐馆做,就不是现在的Jimmy Choo了。”

周仰杰保持每日画鞋的习惯。(周仰杰提供)

周仰杰每日仍保持画设计图的习惯。
给戴安娜王妃的鞋 ——永远送不出的礼物

1986年,他在伦敦东区开设第一家店,起初无人问津,他甚至制作一双5英镑的平价凉鞋摆地摊,直到1988年时尚杂志Vogue一连8篇的大篇幅报道他设计制作的玫瑰鞋,“Jimmy Choo”声名鹊起响遍时尚界,尔后因缘巧合下与戴安娜王妃结缘。

起初,他接到为戴妃制鞋的邀约时,仍有些忐忑,不确定能否得到她的青睐,于是抱着尝试心态,询问鞋号和衣服的颜色后,设计了一双红色的矮跟鞋。

戴安娜王妃是当时的时尚Icon,又是媒体宠儿,就在周仰杰将鞋子送出去的第二天,戴妃穿着他的鞋子出现在各个媒体版面上,自此周仰杰也成为她的御用鞋履设计师。

“你的爸爸妈妈、家人是否安好?”是每次戴安娜与他见面时的开场白。

他记忆中的她和蔼、善良、优雅,毫无架子。犹记得初次见面时,他随队入宫觐见,素面朝天的戴妃如出水芙蓉般美丽,为他们准备许多咖啡、饼干点心;而从第二次开始,周仰杰便独自一人前往拜会,戴妃都会屏退左右,充分展现对他的信任。

他打开两个行李箱,让她挑选鞋子;她会展示她的服装,两人会一同商讨服装、鞋子和场合的搭配,确认订单后,她还会帮他提着包,陪他走到车子停放处。

“你想像一位王妃,拿着你的包包送你上车,很少公主/王妃会这么做。”

只是,这段缘分在1997年8月31日戛然而止。戴安娜为了避开媒体的跟拍,在法国车祸逝世,得年36岁。

他一听闻戴妃的死讯,感到不可置信,立即打开电视看新闻确认真假。

“全英国都好像静了下来,全世界的人都觉得很伤心。”

“她的生日在7月,才刚过生日不久,我原本准备好一双鞋子,要带着女儿到肯辛顿宫送给她的。”

结果命运难料,这双鞋永远送不出去了。

“后来宫里有问我要不要将鞋子送过去,我说不要紧,我留作纪念。”

特意为戴妃制作的鞋子,原本想要送她作为生日礼物,不了伊人已逝,永远送不出去了。(周仰杰提供)
分量最重的“狗仔鞋”

虽然他曾为许多名人制鞋,手工技艺随着经验的累积愈发精细,但在他心里分量最重的那双鞋,始终是11岁那年,他亲手制作送给母亲作为生日贺礼,并由母亲命名的“狗仔鞋”。

“狗仔”又是何意?

原来是父母遵循坊间“贱名好养活”的说法,故为他取昵称“狗仔”。

“小时候我和朋友玩,我爸喊我吃饭,都是狗仔、狗仔地叫,我都叫他别这么喊我。”

如今他早已成为众人“仰”望的人“杰”,来自长辈的美好祝愿终于实现。

给母亲做的“狗仔鞋”。(周仰杰提供)
跨界尝试 开辟新战场

2001年周仰杰离开Jimmy Choo公司后,全心的在Jimmy Choo Couture,专注于做高级订制鞋;2017年,他不仅他推出同名品牌Zhou Yang Jie的鞋履,同时跨足服装界,也成为婚纱、晚礼服品牌The Atelier的创意总监。

周仰杰如今是婚纱、晚礼服品牌The Atelier的创意总监、设计总监。(周仰杰提供)
周仰杰设计的礼服。

制鞋和婚纱、晚礼服的赛道又有何不同?为何会从鞋履跨界到服装?

“在伦敦,三十多年来我是做私人定制婚鞋的,每次都会问客户的婚纱款式和设计,我就配合婚纱设计婚鞋。久而久之,我就对婚纱设计有灵感了。”

艺术本质上是相通的,于他而言,鞋子和衣服亦有共通之处,比如都需要剪裁、钉珠等等,两者差异并不大,因此最大的挑战并非来自于赛道转换,而是团队的磨合。

“不过你要找到很好的工匠做礼服,有时候一件礼服就要花费6个月来完成。”

他强调,“团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相互理解,让他们明白我的创意和想法,这样才能高效运作。”

周仰杰与他的模特儿们(周仰杰提供)

作为一名设计师他不仅还要参与服装设计,还要统筹整场服装秀,挑选秀导、模特儿、化妆师、确认服装搭配、观察走秀效果、甚至灯光、舞台高度等细节。

“50至60多个模特儿,你得让她们试穿衣服,试走,看看她们的笑容、发型,是否与设计相符合?”

“灯光和舞台的高度等等,都要用心去了解和关注。不过也要相信助理,我无法一人顾及全部的。”

此外,他于2021年踏足教育界,创办JCA伦敦时尚学院,从鞋履设计、婚纱和晚礼服再到教育领域,接下来还打算进军家具设计,其跨度不可谓不大。

他并未因为早已名成利就,便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反而一直开辟新的战场,勇于尝新,展现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活力。

(原稿上传于24/03/2025)

周仰杰并未因为早已名成利就,便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反而一直开辟新的战场,勇于尝新,展现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活力。
更多【】:
大胆想像精彩人生, AI专家苏仲成: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从害怕大海到热爱深潜 伊帕用镜头掀开海底神秘面纱
走过中年破败,林生祥:如果可以,不唱悲伤故事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