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克制对相悖认知的反应,有人说是素养,有人说这是大度。共同点都是人的修养,不急着下定论,而是听完整个陈述,然后思考其合理性。
经常听说,三观不合的人,当不了朋友,成不了知己,很难走在一起,注定分道扬镳。
ADVERTISEMENT
何为三观?三观一般上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世界观指的是人对这个大千世界的认知,源于人在各自的小千世界里获取的独特经验。
基于人类的群居性,人群的互动一方面提高生存率,另一方面同化群体对世界的认知。所以,与群体来往频密的人,基本上有着共同的世界观。
打个比方,在一个偏远的郊外社区里,老祖宗们传承下来的祭祖仪式以及宗教习俗,默默影响了下一代不否定鬼神的存在。在另一个繁华的城市里,对适应了群里生活的人们来说,经济就是驱动世界运转的核。消费与呼吸,同等重要。
人对世界的认知,接着影响了人对人生的看法。人生观主要围绕在人为何存在于世的感性探讨。这包括:人生的意义、人活着的目的、人应有的信念。
所以,在一个鬼神存在的世界里,人们敬畏鬼神,相信因果报应,所以积极向善。而在一个经济为大的世界里,人群信仰功利和享乐。
不过,人生观没有世界观同化群体的特质。不同的经历与殊途的性格,导致望着同个世界的人们看到不同的细节。所以,有人诚心念佛,有人投入义工;有人网购剁手,有人成了吃货。
人对人生的看法,影响人对人事物的主观评价。什么对谁来说很重要,什么比什么更重要,讲的就是人们的价值观。
所以,相信因果报应的人,会觉得日常生活中的善举很重要,也值得付出金钱与时间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崇尚享乐主义的人,同样是付出金钱与时间,但花在自己身上才比较重要。
三观不合,不足以形成彼此间的隔膜。拉开彼此距离的原因,是心理上的排斥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所提出的认知失调,很适合解释这么个心理反应。这理论说,人们能够通过确认现象的一致性来达到平静与和谐的心境。反之,人对现象的认知与目睹或听闻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波动,进而影响情绪。
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位于赤道的国家不会下雪。若有人非常认真的告诉你,他在位于赤道的国家看到自然降雪,你的情绪必然产生波动。但若有人说赤道的国家不会下雪,与你一致的认知则使你的情绪维持安定。
同样的道理,有人跟虔诚信仰的朋友说这世上没有神,或跟立志吃遍天下美食的朋友说食欲也是一种罪,这差不多是要准备闹翻脸。
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无法认同对方的想法。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虽然不认同,其实也没必要去否定。生离死别已经足够痛苦,为何还要在短暂的生命里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
能克制对相悖认知的反应,有人说是素养,有人说这是大度。共同点都是人的修养,不急着下定论,而是听完整个陈述,然后思考其合理性。
能平心面对不合的三观,有人说这是豁达,有人说这是睿智。不管是豁达还是睿智,共同点都是人对认知的开放性,足以接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及追求。
很多时候,换个角度,就能看到另一面的事物。若有一天,两个三观不合的人碰在一起,若双方都能接纳对方的观点,又懂得回避对方的底线,就能为彼此增加多一个见识,打开多道视野,看到本无缘的风景。
就比如,甲让乙了解神学对真善美的解释,乙带甲去品尝不同的美食。在这么个社会下,才是真正的国泰民安。
当然,面对三观不正的人,我们最好是避而远之。因为不正,本质上已在挑拨社会的耐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