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专题

|
发布: 8:00pm 25/04/2023

李心洁

陈胜吉

华小教育

大马导演池家庆

华德福教育

《孩子,你好吗?》

鸵鸟骑士

《山顶小屋》

在家上学

“最好”未必“最适合” 《孩子,你好吗?》反思教育和选择

专访:练珊恩
摄影:陈启基
《孩子,你好吗?》
选择给孩子在家上学的父亲热爱大自然,常带着孩子带山里学习。(图由剧组提供)

“我以前就是个‘杀手’,‘杀’了无数学生的梦想。”当一名执教超过30年的教师说出这句话时,他推翻了过去曾经认为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方式。

系列纪录片的导演之一,以“全A训练机”来形容这名他曾经非常讨厌的老师,如今这位老师成为了喜欢种花和美化校园的校长,他说想要让孩子们打从心底喜欢学习。

ADVERTISEMENT

每名父母与教师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然而,父母认为的“最好”,便是最适合孩子,或是他们喜欢的吗?相信每个经历过成长的人都会说:“未必”。

《孩子,你好吗?》系列纪录片分别以为题材,拍摄了《》、《我是谁?》及来探讨不同的教育模式,还有以金马影后为主角的《我的名字叫李心洁》,让观众了解明星背后的真实故事与亲子教育,也让大家重新思考教育这回事。

李心洁:幼时“自然”教育
身边大人皆是学习对象
《孩子,你好吗?》
李心洁重视身心灵的发展,以便内心在面对外界无常时更加稳定。(陈启基摄)

你从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获得什么?接受《星洲日报》访问的李心洁说:“书本教了什么我都不记得了,我记得的是小镇里那些人给过我的温暖,还有我在镇上和大自然里跑来跑去的快乐。”

李心洁的小学是一所微型学校,班上只有27人,全校的资源非常有限。她说:“我很爱表演,但是学校没有舞台,我就站在乒乓桌上讲故事。大型一点的活动,比如校长的退休晚会,也是家长来学校用三夹板搭建舞台。

“所以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学校和家庭是融合的。我父母都忙,只管我们吃和睡,放学回来我们就爱往外跑,跑到河边、树上,跑到别人家玩,到邻居家看电视,甚至睡着。”

她形容小时候的教育“蛮自然的”,相较起课本,她学习的对象更多的是身边的大人,小孩则有很多时间和空间去探索,从而找到自己、找到与他人和大自然的连接,这些都成了她日后生活非常重要的力量。

内心平静陪伴孩子

李心洁在陈胜吉执导的《我的名字叫李心洁》里说,女儿欣欣有天问她:“妈妈你是不是不快乐?如果你不快乐,我也不会快乐。”这让她意识到身心灵健康的重要性,进而去正视自己的内心。

“倒也不是我遇到了什么问题才这样,可能是我从小到接触女儿之前经历了很多事情,有些负面情绪一直遗留在心里,没有一个方法去面对和处理,才会慢慢累积。”

于是李心洁在刚好要30岁的人生,找到正视自己内心的方法,让内心在面对外界的无常时更加稳定。就像她的丈夫彭顺在纪录片里的叙述:“她什么都要快,这件事还没完成,就催我和孩子赶紧做下件事”,再慢慢转变成不焦虑的妈妈。

《孩子,你好吗?》
李心洁首次担纲导演,拍摄以华德福教育为题材的《山顶小屋》。(陈启基摄)
做好当下自然有路

她对内心世界的重视,与后来为双胞胎儿子选择华德福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她说:“华德福教育很多的学习都很‘当下’,这也是我一直在练习的,学习‘当下’,不要想那么多未来和以后,就没有思前想后的焦虑。”

《孩子,你好吗?》
李心洁喜欢带双胞胎儿子接触大自然。(图由剧组提供)

许多人在谈到教育时,都会考虑能否让孩子具备面对未来的能力的问题。对此,李心洁说:“孩子不用面对未来,他就面对现在,因为未来是不存在的,我们把每个‘当下’都做好之后,就成了生命的那条路。”

李心洁将孩子送到吉隆坡一所以华德福教育为基础的幼稚园,创办人奥黛丽校长为孩子们的付出常常让她很感动。由于希望大家更关注身心灵的发展,她便首次担纲导演,拍了《山顶小屋》这支纪录片。

“我在拍的时候,感受到华德福教育最大的力量,就是安静的力量。这个世界太喧闹了,每天的生活模式都很赶,只有找到内心的平静,用安静的力量去陪伴孩子,这样给予孩子滋养的能量,才是最强大的。

《孩子,你好吗?》
以华德福教育为基础的幼稚园院长奥黛丽与学生一起准备用餐。(图由剧组提供)
让孩子做喜欢的事

“我觉得小孩最重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作为父母就让他有时间和空间去做喜欢的事,像我7岁站上乒乓桌讲故事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好喜欢表演,我的成绩很差,也没有念大学,但是我做喜欢的事情做了一辈子,内心很富足、踏实,这样应该就没错了吧!”

池家庆:父母的安排未必会被接受
尽量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导演池家庆以“在家上学”为题材拍摄《鸵鸟骑士》纪录片,他说:“挺羡慕他们的自由,我们有时要做什么都会先望向父母,如果被瞪,就是不能做,但是他们不会这样,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很信任他们,所以很敢于尝试和追求。”

池家庆和大部分人一样,7岁上小学,13岁上中学,之后再念大学。他有个当老师的妈妈,非常注重他的学习成绩,希望他毕业后申请新加坡理工大学,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是他心中渴望尝试新事物,便“随便”报名了多媒体大学,念多媒体设计。

当父亲看到他的作业,是在画纸上画一条又一条的线条时,也跟母亲一样焦虑了起来。“我爸爸说现在转去新加坡应该还来得及,可是我偏偏喜欢上这个东西了。”

《孩子,你好吗?》
池家庆初为人父,他希望自己会尽量放手让孩子尝试。(陈启基摄)
曾为电影梦与母起争执

池家庆后来主攻电影和动画设计,毕业后在家里“晃”了半年,晃得妈妈建议他报读师训,将来和妈妈一样执教鞭。他当时跟妈妈大吵一架,要求给他10年的时间,如果不行,就回去当老师。

他毅然背起行囊,来到吉隆坡寄住伯父家。在那20多人同一屋檐的吵闹环境中,他只有一个人看卡通或电影时才会感到平静,于是他尝试剪片的工作。

首部电影拿奖终获父母肯定

后来与朋友合资拍影片,再自己成立公司,他所拍摄的第一部电视电影《媒人帮》更是拿下2012年金视奖“最佳节庆特备”奖。他听妹妹说,妈妈当时在电视前看得流泪,爸爸后来每逢他的电视电影上架时,总不忘派海报给街坊和茶餐室替他宣传,让他觉得终于得到父母的肯定。

池家庆拍《鸵鸟骑士》时,看到在家学习的两个家庭的父母,都很放任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他心生羡慕。问他会否埋怨家人不让他更早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他说:“那倒不会,就是这样的成长环境使我知道很多事情必须自己争取,争取到了就要更努力。”

《孩子,你好吗?》
在家上学的孩子有较多时间探索自己喜欢的事物。(图由剧组提供)
拍《鸵鸟骑士》受到文化冲击

他坦言拍摄《鸵鸟骑士》感受到文化冲击,也让初为人父的他去思考教育。例如他所拍摄的其中一个家庭,父母都很喜欢大自然,常常带孩子到山里学习,但是其中一名孩子后来却不喜欢这样的教育。

《孩子,你好吗?》
池家庆拍摄以在家上学为题材的纪录片《鸵鸟骑士》,让他感受到文化冲击。(陈启基摄)

“我问那位父亲,你那么希望你的孩子去做你们喜欢的东西,但是万一有一天,你发现孩子不喜欢你给他们安排的东西时,你可以接受吗?他想了很久……

“我想这不止是在家上学的家庭才会面对的事,所有父母实际上都希望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物,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需要冒险,比如你可以接受孩子一整天在溜冰场玩,不读书吗?”

他提起所拍摄的另一个家庭,其中,大女儿9岁时突然跟妈妈说,她比较想要去学校上课。那位母亲感到晴天霹雳,因为做了那么多,就是希望孩子可以接受不一样的教育,女儿却说比较喜欢去学校。

“所以有时父母很想做的事情,孩子未必会喜欢,但我认为开始肯定是父母根据自己的喜好帮孩子选择,小朋友会告诉你他们喜不喜欢,我如今成了父亲,我希望永远记得,要尽量放手让小朋友去尝试。”

感触昔日老师推翻旧教育方式
陈胜吉:反映华教转变

虽然以华小教育为主轴的《我是谁?》因技术问题暂时无法上映,但是导演陈胜吉不吝分享他在拍摄过程中的感触,除了感动于教师在育人工作上默默耕耘二三十年,教师本身为教育不断成长与创新,甚至推翻过去的勇气,也令他钦佩。

他当初告知身边的人将在这个纪录片里访问一名他过去非常讨厌的老师时,大家都很惊讶,但是他认为这名教师最能反映出华小教育的转变。

《孩子,你好吗?》
陈胜吉以华小教师为主轴的《我是谁?》纪录片因技术问题而暂时无法上映;他也执导《我的名字叫李心洁》。(陈启基摄)
“全A训练机”杀死学生梦想

在拍摄前与老师的视讯,一聊就是4个小时。陈胜吉形容老师是“全A训练机”,这个“训练机器”的表现,大概是35人中有30人可以在UPSR中考获全A。

可是若干年后再聊起此事时,老师跟他说:“我以前就是个‘杀手’,杀了学生无数的梦想,他们以前可能都不喜欢学习,只是在我的威逼下考了7科A。”

这名老师如今是一名校长,非常喜欢种花和美化校园,因为他想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环境,让他们爱上校园、爱上学习。

“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很平静,但是我特别难过和感概,因为当你可以用调侃的方式把过去说出来,是因为你真的重新反思,并且改变。

“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在推翻过往所建立你以为最好的方式,它一直在更新。我在拍摄华小的故事时,觉得每个受访者都是在教育华小之余,华小也在教育着他们。”

钦佩教师坚持育人使命

陈胜吉说,这部有关华小的纪录片取名《我是谁?》,是因为受访的其中一名教师引用了莫言的一段话——“我”字丢了一撇成 “找”字,为了找回这一撇,这些教师坚持育人的使命。

谈到自己的教育,陈胜吉笑说,他认为父母对他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放弃”了他,以至他对中小学时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住宅花园里的游乐场,与死党一起翘课玩乐、打架、追女孩,没有课业压力的快乐时光。

直到后来因姐姐一句“你不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吗?”,他才到了吉隆坡,但是因为成绩太差,能去的地方太少,最后在机缘巧合下才进到了韩新学院。

他在韩新念书期间也持续浑浑噩噩,后来有份拍短片的作业因为他翘课,而被同学推到没有人愿意承担下来的岗位——导演。

“那时候我很喜欢舞台剧,因为我觉得舞台剧带给我很真实的感受,当时我刚看完改编自朱自清《背影》的舞台剧,便决定要拍个自己的版本。

“我中学之所以一直翘课、往外跑,是因为我跟父母的关系不好。拍完《背影》后,突然发现我心里好像有某些东西放下了,我们的关系因为这个片子好像有了一些改变。

“我也才突然觉得影像不止是娱乐性质,还承载一些创作者可以传达的感受,甚至让创作者弥消掉一些东西。那是我第一次对踢球、玩乐以外的事物产生了求知欲。”

当时韩新学院有双联课程能够到台湾艺术大学念书,陈胜吉修读了电影系学士学位,之后就一直从事相关工作直到今天。

《孩子,你好吗?》
陈胜吉到台湾艺术大学修读电影系学士学位后,便一直从事导演工作直到今天。(陈启基摄)
“从小被放弃”教育 学会知足

在这样一个“从小就被放弃”的教育里,陈胜吉对儿童的回忆是家里常因金钱而争执,于是他当时就认为,只要不过分在乎钱,过得知足,就能减少因钱而生的争吵和烦恼。

或许有些人希望受教育的结果是成为一名“成功人士”,但是他不以为然,他说:“在我的生命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件事,我一直都不觉得要为未来忧虑什么,有手有脚,到哪里都可以立足。”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