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中國發生盧溝橋事變,日軍入侵中國,由於交通運輸線和港口均被日軍佔領,於是中國在雲南趕建全長1453公里的滇緬公路,作為軍需運輸路線。由於此公路倉促建成,路況坑窪不平,彎急坡陡,懸崖深谷,急需大量熟練而驍勇的卡車司機和修車技工,運載戰略物資,支援前線抗戰。
當時南洋僑領陳嘉庚號召華僑青年回國抗戰,經他振臂一呼,成功集結3192名來自馬來亞、砂拉越、新加坡、印尼、緬甸等地的華僑,其中又以新馬華僑居多。這批迴國華僑被稱為“南僑機工”,他們在滇緬公路上執行任務時,有者因染上瘧疾、或遭日軍轟炸或車墜懸崖,約千餘名機工魂斷滇緬公路。
ADVERTISEMENT
然而,“南僑機工”對本地華裔子弟而言,恐怕是個陌生的歷史名詞。普遍上,我國學校課本並未收錄“南僑機工史”,就連大專院校亦鮮少人從事相關研究。箇中原因不光是時代久遠的關係,更關鍵的是,華社普遍不視“南僑機工史”為馬來西亞華人史的一部分。
◢歸國抗戰,何處為家?
馬來亞南僑機工多為土生土長的第二代,仍視中國為祖國。因此當中國遭日軍侵略,熱血華僑青年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於是淚別親友,勇赴抗戰前線,保家衛國。由此視角而言,“南僑機工史”屬於中國抗戰史,但若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宏觀視角而言,南僑機工回國支援抵禦日軍,在牽制日軍進軍東南亞戰場(尤其是新馬)的軍事行動上,具有一定的作用。
另一點不可忽視的是,1945年二戰結束後,在陳嘉庚的協助下,共有1126名機工回返南洋,1072人則滯留在雲南。這些返回南洋的機工,與家人團聚,並見證了馬來亞的獨立,身分認同從“落葉歸根”轉向“落地生根”,正式成為馬來亞公民。
由此視之,“南僑機工史”的歷史意義必須重新定位與審視。已故劉道南與其夫人盧觀英所著《搜研路上:馬來西亞南僑機工歷史紀錄》,正是由此觀點出發,將這些即將被華社遺忘的無名英雄,一一尋訪併名載史冊,讓這段屬於馬來西亞的“南僑機工史”重現在世人眼前。
◢不畏艱難,登門尋親
全書分為四輯:南僑機工歷史背景、尋訪機工及其後人、史蹟考察、南僑機工搜研與紀念活動。劉道南夫婦在2007年認識了來馬蒐集南僑機工史料的中國廈門華僑博物館陳毅明教授,才促成他們夫婦倆開始加入此搜研行列。
為了更有效地進行搜研活動,劉道南夫婦成立了“馬來西亞南僑機工史料搜研工作室”與“緬懷南僑機工之友”,主要工作包括蒐集機工史料和文物、安排中國機工來馬省親或尋親、協助尋找中馬兩國機工後代親人、組團前往雲南憑弔歷史遺蹟、策劃籌建南僑機工紀念碑等。
“尋訪機工及其後人”與“史蹟考察”此二輯,可說是集結劉道南夫婦十餘年的搜研成果,也是全書最感人的篇章。正如書名《搜研路上》,他們是踏踏實實地走在搜研路上,先透過報章發佈尋人消息,接著全馬走透透,跨州越縣,攀山越嶺,親臨會館、鄉團、商家、甚至到義山尋找線索。憑著手上有限的線索,他們驅車登門尋訪機工或其後人,有時還被誤以為是詐騙分子。最終他們排除萬難,將這些錯綜複雜的宗族關係梳理出來,並聯系兩國親人,成功聯繫全馬六七十位機工的二代和三代。
其中一個成功例子,是來自霹靂金寶雙溪古月的蔡羅,他赴雲南抗戰時,已娶妻並育有一兒。當機工遭遣散時,蔡羅滯留在雲南,在當地成婚,生下兒子。1947年,蔡羅返回南洋想帶原配和兒子去雲南生活,但事與願違,蔡羅不幸病逝南洋。蔡家這兩支血脈相隔兩地,雙方家庭都在嘗試尋親。終於輾轉透過劉道南的牽線,雲南的兒子攜帶妻女來馬,趁著清明節與同父異母的哥哥相見。兄弟聯袂在亡父的墳上點香祭拜,時隔70年,蔡家兩支香火終得匯聚。
◢搶救歷史,刻不容緩
尋親成功不是一個終點,劉道南夫婦還組織“重走先輩滇緬路之旅”,帶領二十多位機工後代,沿著先輩的足跡,重走滇緬路。蔡羅的後代與另一位機工黃亞郎的後代,在畹町南僑機工紀念碑找到父親的名字,蔡羅和黃亞郎當年是同在金寶出發的戰友。兩人的後代激動得相互擁抱,因為父輩的機工身分,後代在故地重逢,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歷史情緣。
劉道南夫婦甚至跨出國門,自費遠赴印尼的西加里曼丹和緬甸,考察當地南僑機工的事蹟。在短短十多天的考察行程,他們透過當地報導和華裔居民的協助下,亦成功尋獲十多位南僑機工的史料,書中圖文並茂記載了他們的搜研成果。
劉道南曾說:“這是在搶救歷史,如果再慢點,將會有更多南僑機工的史料會遺失。”劉道南曾是報社記者,也是怡保育才獨中和金寶培元獨中老師,他於2003年榮獲林連玉精神獎。退休後,他與太太盧觀英潛心投入南僑機工史的搜研工作,但劉道南不幸於2019年8月28日因罹患肺癌病逝,享年74歲,南僑機工史搜研工作的擔子就落在太太盧觀英身上。
經過數年的努力,外加新冠疫情的耽擱,《搜研路上:馬來西亞南僑機工歷史紀錄》第一冊終於付梓。第二冊《衛國凌雲》,記述7位機工的訪談錄和六十多位後代的口述史,以及第三冊《親情呼喚》,講述兩地後代團聚的故事,仍在籌備出版中。華社研究中心主任詹緣端博士在此書序文中提及,劉道南夫婦為探研機工歷史所付出的一切,“是一般歷史學者都做不到和做不來的苦活”。
劉道南夫婦雖然不是我國首位撰寫南僑機工史的民間文史工作者,但他們的著作涵蓋全馬各地南僑機工,這卻是開山之作。此書可貴之處,在於記錄每位南僑機工的故事,他們都是活脫脫有名有姓、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平凡人,只因一場戰爭,將自身連帶家族的命運,與國家興亡捆綁在一起。
此書以報導式的文筆呈現,亦詳細臚列每位成功聯繫上的機工與後人資料,兼具通俗性質和史料價值,是不可多得的史學著作。相信“南僑機工”在此書推出後,能引起華社的關注,他們作為這段歷史的參與者,應獲重視,也企盼南僑機工史有朝一日能被納入正史,成為大馬華人史的一部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