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接受,華小及獨中已不再是華裔子弟的唯一選擇。這究竟是廢除考試所導致?還是華小教育本身的問題?或許我們應該思考,華小的這種教育模式,是否仍然合乎時宜?
ADVERTISEMENT
華小五年級轉讀國際學校的趨勢增加,真的是因為廢除小六評估考試(UPSR)所導致的嗎?
一個長期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制度,學生們所謂的“學習”,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和爭取高分為目的。這種狹隘的教育模式,究竟“栽培”出怎樣的家長與孩子?家長已經習慣了應試教育,突然將相伴33年的UPSR給廢除,這讓許多家長感到困惑不安,也讓慣於應試的孩子失去了“奮鬥目標”與“學習動力”。
教育部在2021年宣佈廢除UPSR時,我抱著樂觀態度極力支持。因為我堅信,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應該以快樂學習,人格培養,自我探索為主,而非以“學習”之名,行“應試”之實。廢除考試,並不意味著孩子就無法學習,反之能為孩子提供更多自主學習機會與創新空間。同時,在沒有考試的壓力下,在不需要“拼分數”的情況下,更能鼓勵老師們採用更多有趣的探究性學習,藉此激發孩子們獨立思考,培養孩子們的批判思維,並提高孩子們的實際應用能力。
知名教育工作者郭史光宏老師曾在文章中寫到,“沒有了統一考試,我們在時間上應該更寬裕了,在心理上應該也更從容了,不必每天為考試進度趕死趕活,也無需為考試成績焦慮不安。我們可以將焦點重新放在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身上,致力於讓每一個生命經歷學習的過程,體驗學習的意義。”
但我所觀察到的情況,似乎並非如此。現今大多華小,特別是所謂的“精英班”(雖然教育部不允許校方以成績分配班級),仍採用舊有的“填鴨式”教學法。課堂上依然火燒眉毛般不停的在趕課,學生們依然拼命埋頭苦抄,仍然有做不完趕不完的功課與作業。道德節被用來教華文,體育節被用來教數學,所謂的副科都在主科的“淫威”下被犧牲掉了。在“趕課”的過程中,不是應該以孩子們的吸收程度為主要考量嗎?當孩子還未能掌握好當下所教導的課業之前,真的有必要這樣瘋狂式的追趕進度嗎?我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讓二年級的學生默寫古詩,坦白說這並不難。但這被背後所要帶給孩子們的實質意義是什麼?古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學習古詩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們對詩中文字的感受,從中灌輸文字美學。孩子能欣賞詩中文字的意境,掌握中華文化的美,也讓孩子們瞭解古代人文精神,並提高人文素養。這些感受從來都不是靠死背,死記,默寫而達成的。
考試廢除後,教育部美其名以“校本評估”取代統一考試。理想中的校本評估,當讓教育迴歸“人”的本質,以人為本,以每一個孩子心靈,思想,與生命的成長,各方面的穩定發展為目標。在校本評估制度下,若是仍然沿用填鴨式教育模式,以死記硬背為主,忽視了孩子的實際需求,容易導致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這種教育方式,只著重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卻忽視了孩子們的個性發展。
倘若華小仍然走不出填鴨式教育,仍舊以過時的權威方式進行高壓教學,繼續無止境的提高課程水平,在缺乏多樣化與多元化教學方式和實踐機會下,孩子們的能力和素質將無法全面發展,繼而導致教育質量下降,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小孩其實也是一個個體,而我們究竟有沒有想過他們的感受?有沒有想過他們能否承受這種教學模式所帶來的壓力?
反觀,如今國內許多國際學校的教學理念與課程大綱,更趨向於以孩子為中心,讓孩子們在學術,人文素養,藝術,與身心靈各個方面平衡發展。他們的教學理念更強調與重視的是“過程”多於“結果”。相比之下,負擔得起的家長,能不心動嗎?
我們必須接受,華小及獨中已不再是華裔子弟的唯一選擇。這究竟是廢除考試所導致?還是華小教育本身的問題?或許我們應該思考,華小的這種教育模式,是否仍然合乎時宜?
借用李心潔所說的一句話:“不管是什麼樣的教育制度,最注重的是,在從事這個教育的人物是誰?他到底有沒有那份真正的愛跟精神,能夠把這個教育的理念完整的體現出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