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傳統新聞工作者都不禁痛心疾首,原以為開放的空間會換來更多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沒想到迎來的是鋪天蓋地的庸俗、道德無底線的劣質內容。
ADVERTISEMENT
近日來一連串類如家庭失和、夫妻偷情、網紅出軌等事件頻頻在網絡平臺上“洗版”,連網絡媒體也樂此不疲,把失和雙方或出軌男女你一言我一語的爭執當作一道道“新聞要點”分集推出。
某網紅失德事件中,雙方互相謾罵的隔空對話甚至可以被分成超過一百集來刊登,這是網絡媒體把新聞“碎片化”及分段推出,以便更容易賺取流量的手法。一起再小或再私人不過的事,經由吹水站爆料、網絡媒體炒作、自媒體群不斷分享轉發、網民評論,就演變成一件近乎人人關注的大事。
追溯源頭,那不過是件芝麻綠豆的事;對“八卦”不感興趣的受眾或在自己的臉書頻頻被這類訊息推送而來的讀者斥之為浪費社會資源、干擾視線。
網絡讀者對這類事件趨之若騖,使每則貼文動輒帶來數以萬計的點閱率,大幅度增加了流量,這更振奮了需要靠流量維持生存的新聞網站,國內眾多中文報網站或旗下臉書也隨著逢迎讀者口味,以“連續劇”模式分集炒作。由於成了眾人關注事件,連紙版媒體有時也不得不跟進報道,一些行為不端、舉止怪異的“網紅”也因著其荒誕行徑一躍登上報紙版面。
過去是吹水站類的內容農場網站引述報紙新聞,如今竟演變成報紙也轉而參考吹水站消息──這種相互角逐現象,已經大大降低新聞素質。
我覺得,受眾是時候要懂分辨如今“新聞平臺”的不同──紙媒、網媒和社媒雖然都是媒體平臺,但本質上還是有區別。
比較簡單的歸類則是:紙媒是“印刷媒體”;網媒是“網絡媒體”,同時也包括傳統新聞機構要跨入網絡世界而設的新聞網站;社媒是“社交平臺上由自媒體或任何人士、任何機構自設的傳訊媒體”。當然這三者之間也相互摻雜,界限不定,一般讀者也更難為其定位。
以星洲日報為例子,儘管星洲日報印刷版和星洲網、星洲臉書專頁是不同工作群組,但對讀者而言是“多而一,一而多”,反正,掛上“星洲日報”的,就屬於“星洲日報”該負責任的。所以,一榮俱榮,一辱俱辱。
同一宗事件,儘管大家的處理手法各異,但讀者很少去區分。對一般讀者而言,在以上平臺上曝光的,一律就是新聞;只要掛上相關機構寶號平臺的,就代表是該機構發出的訊息。這樣的單純分法原是無可厚非,因為讀者只管看新聞,沒興趣理會在後臺的新聞製造流程和內部區分。
紙媒追求報紙銷量、網媒和社媒都追求流量,這原是無可厚非,但如果演變成“流量為王”而忽略了“內容需對社會負責”的基本新聞道德理念,那就是極危險的事。
如果沒有道德範疇的約束,妄顧社會責任,甚至只為流量而美其名掛著說“大家有知情權”而行“鼓吹邪見歪理,海量突出反面教材”,再漂亮的說話也是掛羊頭賣狗肉而已。
其實多半讀者已經察覺這種把小新聞放大炒作的現象,甚麼已經感到厭倦和發出抗議,較早前,藝人王力宏被揭發劈腿,和妻子不斷隔空對罵,紙媒多日大篇幅報道已經引起讀者厭倦;隨便一連串車震、網紅出軌、家庭失和事件,很多網媒社媒更是瘋狂追蹤,推出一篇又一篇媚俗的貼文。
許多傳統新聞工作者都不禁痛心疾首,原以為開放的空間會換來更多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沒想到迎來的是鋪天蓋地的庸俗、道德無底線的劣質內容。
社媒已經是一個失控的平臺,各自發揮,自律的固然有一些,但缺乏自律的更多。有人說,社媒早已經從小魔怪變成了大恐龍,已經無人可以約束它。
紙媒的新聞,目前還有編輯群在篩選和把關,如果報紙的新聞道德底線也失守的話,那將是大災難時代的來臨;但隱約中卻發現,在網媒和社媒的長期影響下,部分紙媒工作者也開始信心動搖,甚至懷疑自己堅持“內容為王、要做好新聞、啟迪民智”的信念是否還合時宜。
信念動搖是極其危險的事,它將成為放棄初心的第一步。所以,特別在藉此提醒每位曾對新聞工作懷抱有理想的同業,不要忘記自己加入媒體行業的初心。即使開不成美麗的花,但也不要變成毒草。
報紙真要守住最後一線,堅持相信:“報紙的定位和吹水站之類的網媒定位不同,不能只看流量,不看質量。即使沒有社媒上所充斥的那些洗內褲、出軌、小三之類的新聞,報紙並不會因此流失讀者。反之,如果有了或多了這類新聞後,有素質的讀者會減少和離開。”
馬來西亞還有很多追求素質和講究閱讀營養的讀者,他們才是我們該爭取和留住的對象群。
把自己所棲身的媒體做成優質媒體,才無愧於當初踏入新聞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