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发展技职教育,需要父母接受“多元智能”的自然现实,同时改变对“成功”的观念和定义;要改变价值观念,需要了解“品德文化”的重要,更要通过诸如正念等实际行动,来了解自身人格性向。
ADVERTISEMENT
(一)天生我材,赚得到钱吗?
读书只为金榜题名和大学文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思维,不只中华民族独有,西方也一样广泛流行。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Howard Gardner教授,自1983年提出“智能光谱”,推翻传统“智育”单一量化智力检测,该而提倡8项多元智能;这可粗略分为两个组合,即“动手组合”(视觉空间、身体动觉、音乐节奏智能)和“动脑组合”(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自知自省、交往交流、自然观察智能)。
在大多数大学科系,语言和逻辑数学是两个必备智能,也是IQ智商测验的重点。智商高的天才,往往是世人艳羡的目标。这种心理,和偏重“智育”的思维脱不了干系,却也是个盲点:看看那些年纪轻轻考入大学名校的神童,大都缺乏其他智能培育;揠苗助长的教养方式,反而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其他智能的发展。
多数人可能因为天赋或教养环境关系,而偏向某个智能组合。即便我们嘴上说“行行出状元”,许多人还是崇尚“唯有读书高”;对比较适合技职教育的孩子,往往把他们打入“次等”范畴,而不理会每种天赋智能都是高尚的自然存在。
教育理念历经百多年的演化,不应该还原地踏步在“IQ多少”、“赚多少钱”的出路,而忽略精神层面的全方位快乐。
更何况,许多技职教育毕业的人,只要技能够扎实,赚的钱反而比那些学术型大学毕业生的多。
(二)“成功”应该由自己定义
关于“成功”,我喜欢引用《与成功有约》(Stephen Covey著,1991年1月天下文化出版)和《安静就是力量》(Susan Cain著,2012年10月远流出版)里有关“品德文化”和“个性文化”的描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和商业化导致全球各国都市化;比如美国1850、1900和1950年都市人口,分别只占总人口15%和40%和64%;到了2020年,约82%人口集中在城市(引Statista数据库)。过去在乡区,由于大家都认识大家,诸如正直、谦虚、耐心、纪律、公正等品德,是大多数人看重的;来到大都市,因为商业竞争的关系,大家多不互相深入了解,“品德”成了不受重视的东西。
“个性文化”就在这时候,开始取代“品德文化”,人人争相把自己打造成有魅力、爱现、风趣、会交际的社会形象,以取得更好的工作成就。许多“品德”素质消失的同时,走捷径、投机取巧、欺诈和威胁手段,也开始成了“迈向成功”的常态。与此同时,人们不再认为具备“品德”才是成功的、才是真正能享受快乐的;相反的,具备赚大钱能力的“个性”、“唯有读书高”成了“成功”的金科玉律。
成功的定义,应该是自己所认为决定的,而不是别人所认为的(尤其是父母)。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学会不和人比较,重新看重品德,找出自己的特质、梳理内心的向往,顺着自己的天赋找出“成功”的定义?
(三)认识和了解自己
“成功”与否,和我们对自身的了解至关重要。个人认为,唯有沉静,才能找出了解自己的智慧;偏偏学校都从来不教导“沉静”这门学问,学生也从来只靠自己摸索去洞察自身情绪、性向、动机、欲望等特质。多元智能里,内省智能是最不被教育界看重的。
于是乎,学生依赖粗糙、偏差的性格测试和职业兴趣测试,来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动机,来设定未来目标。
在当前浮躁的社会,焦虑和急躁不会让我们获得向内的智慧;而“安静”向内理解的智慧修习,不是宗教或儒家才有的东西;当前某些学校的“课室里的正念修习”(Mindfulness in classroom),不只被用来改善学生心理素质,也是一种很好的“了解自己”的工具。
要发展技职教育,需要父母接受“多元智能”的自然现实,同时改变对“成功”的观念和定义;要改变价值观念,需要了解“品德文化”的重要,更要通过诸如正念等实际行动,来了解自身人格性向。
唯有了解自己的人,才能有强大心力对抗主流的迂腐,不随波逐流追逐四方帽,坚持开拓自身兴趣和潜能,做自己热爱的事。
这就是执着于“顶上四方”和立志于“天下四方”的差别。
2023年独大马中职业教育展及国际论坛,于5月15至16日(巴生福建会馆)和5月17日(利丰港培华独中)举行,并办第一届独大鲁班奖,详情可浏览www.merdeka-university.org.my。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