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來西亞學術資格鑑定機構,完全由高等教育部撥款運作,將可以更獨立來執行學術鑑定的工作,不需要受到市場的生存要挾。它不需要更多的院校來提呈更多的課程,以讓自己可以好好靠那收入來運作。也不需要擔心自己沒有生意可做。
ADVERTISEMENT
當年金融業的合拼大計,改善了行業中的不善之處,讓本地各家金融面對全球化開放的挑戰。當中出現不少的批評,今時今日卻顯示是正確的決策。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私立大專的改革需要,私立大專教育領域處於戰國時代,大小山頭林立,出現不少亂象,需要像金融業的合拼和收購,來建立更高水平的大專教育體系,以迎接智能時代的到來。
為何出現如此多的私立大專院校和亂象?
從大城市到小城市的私立大專,固然提供了課程在價格和地點的便利,讓學生享有平等的高等教育機會。
這背後,卻隱藏著另一個高等教育體系結構性的問題。
私院的湧現是一個自由市場的運作關係,和現有的私立大專管控單位息息相關,是一個國家高等教育體系結構性的問題。
掌控私立大專新課程批准和認證的馬來西亞學術資格鑑定機構,其運作模式遵循著自由市場的操作。每一個新課程的提呈、審批和鑑定,私立大專院校是需要付費的。當然,這個過程是依照一套專家制定的課程標準,只有符合標準的新課程可以獲得批准,要認證也需要證明該課程達到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而馬來西亞學術資格鑑定機構的運作,除了每年有限的政府固定撥款外,它就是靠學術鑑定的角色來獲得資金。翻查過去幾年的年報,甚至還有可觀的盈餘。所以在我國,學術的鑑定、認證和註冊的整個過程,講的是確保高等教育機構和教育計劃的質量,換個角度,卻也是一門生意。
那學術資格認證的這一門生意,靠的就是數量龐大的私立大專所申請的各類眾多課程費用,來維持本身的生存。這是一個商業模式。因此,如果私立大專院校生存,它也一樣生存。兩者的關係,更像共生共存。你在,我就在。你好,我也好。
出現如此多的私立大專院校,以及琳琅滿目的課程,還有像醫學系這樣毫無限制的人力資源培訓現象,都和那個學術鑑定的商業模式脫離不了關係。
和一些國家比較,學術資格鑑定機構純粹國家支付,它們只需要鑑定真正符合資格的學術課程,其他都不需理會。所以在學術的認證上,只要不符合標準,都刀下無情,卻也確保了課程的水平。
如果馬來西亞學術資格鑑定機構,完全由高等教育部撥款運作,將可以更獨立來執行學術鑑定的工作,不需要受到市場的生存要挾。它不需要更多的院校來提呈更多的課程,以讓自己可以好好靠那收入來運作。也不需要擔心自己沒有生意可做。
學術鑑定是門好生意,但真的有對國家好嗎?
幾年前有關單位對私立大專進行過一輪的整頓,尤其是那些濫竽充數的院校,被一一關閉。在那一場的休整後,並沒有迎來私立大專走向更輝煌的時代。這是因為,還需要更有決心和魄力的改革,來淘汰更多的壞蘋果。而要做到這一點,重新去檢討學術鑑定的結構性問題,是最基本的需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