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普通市民,在進行任何銀行業務時,都應該持有一定風險意識。另外,我們也可進行適當的分散投資,儘可能規避一些風險。“不要將雞蛋放進同一籃子裡”雖已老生常談,但卻顛撲不破。
2023年3月10日與3月12日,美國著名銀行硅谷銀行與Signature銀行宣佈倒閉,成為美國曆史上規模第二大和第三大的銀行倒閉事件。硅谷銀行曾是美國第16大銀行,業務主要針對科創公司,蘋果、微軟和谷歌都曾是它的客戶。signature銀行提供高額的私人銀行服務,也進行加密貨幣投資。短短兩天內,兩家大銀行一夜清零,究竟誰“殺死”了它們?誰應該為這起事件買單?
ADVERTISEMENT
銀行可因無法償還債務,或明顯缺乏清償能力,而走向破產。法律已明文規定,銀行破產有明確且具體的流程,破產後也需按照一定順序進行清算,一般為法律相關費用,僱員工資和保險,儲蓄,稅務,債權和股權。破產本是非常普遍的商業現象,但銀行之間的債務關係複雜,銀行倒閉破產容易引發連鎖反應與骨牌效應。況且,此次倒閉事件在美國發生,這不只影響美國本身,全球經濟有可能因此受到波及。
美國銀行破產事件起源於俄烏戰爭爆發及後疫情時代的報復性消費,供給不足卻需求激增,最終導致通貨膨脹的惡化。美國為了應對通脹,前前後後通過美聯儲加息七次,目的就在於通過抑制消費來減緩通脹。加息措施本屬正常操作,但反覆加息將影響銀行經濟來源及固定資產價值,從而重挫銀行業。以硅谷銀行為例,美聯儲加息將導致銀行的錢貸不出去,銀行沒法通過利息獲利。同時,硅谷銀行將大部分現金投資於美國的政府債券,美聯儲加息將使銀行所持債券市價不斷下跌。可見,美聯儲加息對銀行來說是雙重打擊,使銀行慢慢走入危機。在此,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銀行與大多企業和平民一樣,對大環境非常敏感,對通脹尤為忌憚。
在全球通脹面前,無一人能夠倖免。近期,我們都不時聽到著名企業大量裁員的消息,而企業裁員的同時,也會將存在銀行的資金取出作為流動資金,以應對一切突發狀況。試想,當人們同時到銀行取錢,而銀行手上沒有足夠的現金,無法兌現時,就發生了擠兌,這就發生了前面說的“無法償還債務”,銀行就被迫宣佈破產而倒閉。事實上,硅谷銀行和signature銀行正是因為擠兌而破產。硅谷銀行將大量資金投資到美國債券,銀行在經歷一波取款潮後,手上流動資金已嚴重不足。因此,硅谷銀行只能賤賣資產,以獲取流動資金。此消息一出便立即造成恐慌,銀行客戶紛紛撤走資金,從而造成擠兌。歸根到底,兩家銀行倒閉是由多起事件疊加而成,但美聯儲多次加息絕對是影響最深的一環。
以2008年次貸危機為鑑,銀行破產可能引發更多的銀行倒閉。然而就在signature銀行倒閉的次日,美國財政部、美聯儲和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發佈聯合聲明,對本次事件進行特殊處理,即啟動新的銀行定期融資計劃穩定銀行體系,同時對已破產銀行的存款人進行全額兌付。美國出手救市,看似事情已經告一段落,但如果你也是這麼想,那你絕對輕視了銀行破產造成的連鎖反應。事實上,兩家銀行倒閉已造成市場恐慌,美國銀行股重挫,其中第一共和銀行和阿萊斯恩西部銀行跌幅超過50%。按照這個趨勢來看,若美國仍持續加息,更多銀行破產將是意料中事,甚至會波及全世界。
在金錢的世界裡,沒有絕對的安全可言。銀行與眾多行業一樣,是會面臨破產倒閉的。
因此,作為普通市民,在進行任何銀行業務時,都應該持有一定風險意識。另外,我們也可進行適當的分散投資,儘可能規避一些風險。“不要將雞蛋放進同一籃子裡”雖已老生常談,但卻顛撲不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