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技職教育,在觀念上與實踐上都必須與時俱進,不能只懂技術卻忽視了創意、跨領域學習、審美等能力。那些只求執行被指派的工作、照表操作,或僅靠記憶和操練而來的技能,都會被機器取代。未來的技職教育同樣要求獨立思考、不斷學習和協作互動,才能成為職涯的入場券。
ADVERTISEMENT
人類歷史上經歷過兩波的全球化,第一波從1870年代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波則從1970年迄今。第一波全球化帶來了現代的學校體制。將知識切割成不同學科,進行大規模教學,培養服從紀律、服從權威的勞動人口。
20世紀末的第二波全球化,則迎來了影響鉅大的互聯網革命,讓原有的教育模式顯得僵化和保守,對人才的培養過於淺層化,不符新興工作的要求。
自2000年前後,各國被迫回應教育改革的壓力。儘管各國的重點與理念不同,但共同指向人的創意能量、獨立思考和綜合素養,不再傾向大量的灌輸知識,而是培養如何應用知識的能力。
隨著AI時代來臨,未來愈來愈多舊的工作將由機器和人工智能取代,也有愈來愈多工作會被自動化、數位化。許多操作性的工作類別會整個消失,唯有較高能力者(而不是較高學歷)才有更多機會。
因此,人工智能時代的技職教育,也不能一成不變,需要關注創意、思考和人性化的因素,才能避免被淘汰。如果只有一技之長,但缺乏技能的延伸能力,也會面臨機會受壓縮的困境。
美國學者Friedman和Mandelbaum認為,其實目前就業市場分為三大類,其中一類將面臨淘汰。第一類是非制式的高技術工作,這些工作需要思考與推理、分析技能、判斷與創造力,如醫療、工程、藝術等等。
第二類是制式的中等工作,涉及例行性工序,如工廠裝配、銷售收銀等等,他們會被自動化和線上服務所淘汰。
第三類是從事非制式的普通技能工作,此類工作必須由人工去完成,需要注入一些創意和人性化,機器尚無法取代,如廚師、女傭和老人照護等等。
易言之,從事抽象和需要思辨的高技能工作,以及執行人工服務的普通技能人員,兩者的需求都會上升,但是從事重複性操作的中等技能職業,預料會被機器人取代而大量消失,未來就業前景會呈現這種兩極化。
以上的變化也對技職教育帶來新的要求。如果人們只求學得一技之長,知曉普通技術操作,就可以終身一技旁身,這種觀念在二十年前還是可行,但在當前的人工智能時代,就開始面對挑戰。
往後的社會形態,你不是跟其他熟練技師競爭,而是要跟有學習能力、可快速運算的機器人比拼,即使是財經記者、普通翻譯、一般的會計人員,因為重複性高、複雜度低,依賴日常操練,這類工作也會逐漸受衝擊。
因此,AI時代的技職教育,在觀念上與實踐上都必須與時俱進,不能只懂技術卻忽視了創意、跨領域學習、審美等能力。那些只求執行被指派的工作、照表操作,或僅靠記憶和操練而來的技能,都會被機器取代。未來的技職教育同樣要求獨立思考、不斷學習和協作互動,才能成為職涯的入場券。
無論如何,人工智能畢竟不具靈性和感情,與人類的特質仍有很大距離。技職教育在技術面以外,還得發揮人類的優勢和綜合能力,包括分析、決策、靈活、審美、創造等等條件,才可以迎接AI時代的產業形態。
因此AI時代的技職教育,越能突顯人類特性與優點的學科,未來就越有潛能。有些學科可能面臨風險,例如銷售客服、記賬理財。但是,有些需要投入感情與互動的工作,則不會遭遇危機,包括教師、護理、設計、研發等等。
這個變革除了衝擊工作模式,也對社會與人文思維帶來影響。過去人們相信的穩定、紀律和終身制,這種模式開始動搖,反而彈性靈活、分工放權已成必要,這對技職教育亦有所影響,意味著所習技能要保持延伸能力,不宜過於狹隘,或是獨沽一味,若回應不足就會落在後頭。
2023年獨大馬中職業教育展及國際論壇,於5月15至16日(巴生福建會館)和5月17日(利豐港培華獨中)舉行,並辦第一屆獨大魯班獎,詳情可瀏覽www.merdeka-university.org.my。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