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我國印度廟,經常可看到溼婆與雪山女神的塑像或壁畫;有時還加上他們的兩個孩子:象頭神和穆魯幹,一家四口。溼婆的造型,常見頭頂上有位女士在吐水,那是恆河女神,她原本在天上流動,要下到凡間幫忙洗滌罪惡。
恆河之水天上來,溼婆大神以他的長髮加以疏通,避免氾濫成災,於是形成印度教中的7條聖河,從南到北分佈各地:(1)恆河Ganga、(2)亞穆納河Yamuna、(3)信都河Sindhu(即印度河)、(4)納馬達河Narmada、(5)高達瓦里河Godavari、(6)黑天河Krishna及(7)卡韋裡河Kaveri。
ADVERTISEMENT
恆河女神為何下凡?
相關的神話有多個版本,其中比較普遍傳頌的可以追溯到薩嘎爾王(King Sagara)的六萬個王子。話說皇宮進行馬祭儀式,過程中所釋放的一匹馬不見了,眾人四處尋找都不見蹤影,原來被壞心的小偷綁在迦毗羅仙人(Kapila)的修行所外。眾王子誤以為仙人偷了馬匹,於是直闖修行所興師問罪。當時迦毗羅仙人正在深度冥想,對於這種擅自闖入的冒犯感到憤怒,於是動用他強力凝視的法力,將六萬個王子燒成灰燼。
國王得知眾王子遇害,極為悲痛,於是派他的孫子去向迦毗羅仙人求情,希望讓眾王子復活。迦毗羅仙人告知應該去求助天上恆河,唯有恆河之水下到凡間,才能洗滌六萬個王子的罪行。於是便有恆河女神下凡的神話。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教的神祇可以遊走於天界與人間;印度教的大神可以通過化身和下凡,發揮法力。印度有許多宗教聖地,是神話或傳聞中的大神出生地、生活過的地方、重大事件的發生地,抑或大神曾經顯現的神龕或寺廟所在地,非常接地氣,也銜接天上與人間。經典、神話、宗教、在地傳聞、朝聖路線、旅遊探奇等等因素結合在一起,再加上地方沿革,既傳奇,又真實;既遙遠,又近在眼前。《朝聖者的印度》的作者Diana L.Eck將這種宗教與地景緊密結合的解讀稱為“宗教地景學”。
12光柱分佈印度各地
印度有上萬個宗教聖地,充滿故事,是虔誠信徒朝聖的目標,最理想是一生中至少朝聖一次。印度教四方神居Char Dham和溼婆12光柱Jyotirlinga就是其中的例子。
四方神居顧名思義,就是“神的居所”,分佈在印度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每一處都有一座廟,供奉特定的主神。這些地方已經成為聖蹟,信徒絡繹不絕長途跋涉前往朝聖。據說“四方神居繞行始於史前時代”。
溼婆光柱原本有64處,其中12處被視為最重要與神聖,據說溼婆以無法衡量的火柱形式震撼現身。毗溼奴和梵天嘗試尋找光柱的起源和終點,結果徒勞無功,因為光柱無始無終。就地理位置而言,12光柱分佈印度各地,所屬的神廟以林迦或靈根(Linga)的造型代表溼婆大神。每一處光柱的寺廟都有個別的神話和神蹟來強化其神聖地位。
溼婆光柱之一的巴德里納特廟,位於印度最北端Uttarkhand邦的Kedarnath,貼近喜馬拉雅山,距離西藏邊界只有數英里。由於氣候因素,一年之中有將近半年的時間冰封雪地,此廟並非全年開放。儘管如此,每年到巴德里納特廟的朝聖者超過50萬人。
地處印度最南端的光柱是位於Tamil Nadu邦的拉梅許瓦拉神廟(Rameswaram)。此廟的林迦據說是羅摩本人所立。羅摩得到溼婆大神的祝福,跨海進入楞伽國戰勝十頭魔王羅波那,救出其妻悉達。這是《羅摩衍那》的故事。
另外,12光柱中最為知名的是“宇宙之主神廟”,位於北印度恆河畔的瓦拉納西(Varanasi,亦稱作迦屍Kashi)。這個城市是傳說中的賜予和解脫的七個城市之一。
延伸閱讀: 陳亞才/印度教中的動物與神祇 陳亞才/印度教的愛神與愛慾 陳亞才/毗溼奴10大化身 陳亞才/印度神話與天地創造 陳亞才/跨越時空的神猴──哈奴曼、孫悟空、拉瑪堅 陳亞才/柔美、剛烈、法力──印度教中的女神 陳亞才/印度教大神的分身 陳亞才/乳海攪拌與印度神話中的長生靈藥 陳亞才/《羅摩衍那》穿透古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