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的故事》裡,經常出現如鏡子般的創作手法,在故事的頭末兩端,映出扭曲變形的有趣對照。
這本收錄了8篇短篇小說的小說集(作者於後記中寫七篇半),是鄧觀傑的第一本出版書籍。故事裡很常出現以兩個地點,兩個時代,同一些人,和同一些元素,透過過往的經驗與未來的眺望,在兩個時空之前來回穿梭,蒙太奇式的場景跳換做為書寫主軸。作者也用了相當大的篇幅,將個人赴臺升學的生活體驗進行創作,通過不同契機之下回望過往的“落寞”,而那些場景也不斷在“建立”與“消失”之間反覆發生。
ADVERTISEMENT
巧妙運用鏡子般的手法
《廢墟的故事》裡的故事多用了“廢墟”作為情感象徵,作為貫穿整本小說集的元素。而每篇故事之間,看似各自成篇,卻又暗藏連結。那所謂鏡子般的手法,又是怎麼樣的呢?
其中表現最顯著的,是〈洞裡的阿媽〉當中在家鄉後院的糞坑,與臺北住處的馬桶。兩者之間越過了時空,連接著一條距離遙遠的管線。阿媽“為了死 ”而跳進糞坑,自己卻“為了活”而睡在馬桶邊,故事中也多處描繪了留臺生在異鄉的生活困惑。〈弟弟的遊戲〉同樣有趣,從把垃圾“帶進來”到把垃圾“丟出去”,以不同形式的“啪、啪、啪”,刻畫了一對兄弟無奈於命運安排下的情感。
其中,最具奇幻色彩的,是〈Godzilla與小鎮的婚喪嫁娶〉當中,作者用了3泡尿去劃開3段時間的界限。透過一次不情願的返鄉,以婆婆和Godzilla的角色設定,表現了其在生命中的重要位置,見證小鎮裡各種人事物的歲月流逝。
而在第一篇的 〈故事的廢墟〉,更是描寫了馬臺兩地各自存在的廢墟,一邊的故事在“廢了之後發生”;另一頭則因為故事的“發生了才廢 ”。而對應書名《廢墟的故事》,本篇〈故事的廢墟〉 的名字,又何嘗不是一面“鏡子”呢?
《廢墟的故事》作為鄧觀傑的第一本出版作品,說故事的功力相當深厚。他擅長在故事之間,透過記憶去岔開更多有趣的情節,不斷引領著讀者的眼球,讓故事進入廢墟更深的黑暗之處。再突然的一筆言歸正傳,如點亮了廢墟的光,讓讀者驚呼已經隨著故事漂流了好幾頁。
鄧觀傑以輕鬆的筆觸描繪了具有共鳴的生活場域,同時刻畫了認同與漂泊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模糊與挫折。這本糅合了一位90後個人經驗與記憶的小說集,輕易地勾引出年輕讀者的共鳴,用有趣的故事拉近了文學與大眾之間的閱讀距離。
不管你是否到過臺灣,或是曾經居住於馬來西亞,這一本《廢墟的故事》絕對不會因為以馬臺兩地的故事主要舞臺,限制了閱讀的樂趣,畢竟廢墟在不同的時空下,到處都是;而好的故事,也到處都需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