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這麼多年,是否懷疑過自己“不會讀書”,甚至用錯方式閱讀?那什麼樣的讀書方式才是對的?終極目標或境界是什麼?
ADVERTISEMENT
有個朋友揶揄道:“閱讀本來就是違反人性的事。”對於常被笑稱為閱讀苦行僧的我而言,覺得饒有趣味。玩笑中往往帶著幾分對真實的戲謔,對一般大眾而言,娛樂它不香嗎?幹嘛非要用閱讀這苦差事來折磨自己?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理·範多倫在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就提倡閱讀必須主動出擊。另外,他們也主張閱讀並非只為獲得資訊,相反地提升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才是真正的閱讀。
閱讀對於各人意義不盡相同,於我是一種生活方式;於你是一種提升自我的學習途徑;於他是消磨時間的休閒活動。出發點不同也會決定了各人的閱讀方式。儘管如此,不同讀者還是有各自的課業需要修煉,誠如蒙田所言:“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
因此,莫提默與查理就為疑惑的讀者整理了一套系統性的閱讀方法。基本上閱讀因手段方法和研究程度之廣深而分為4類:
❶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
❷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
❸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
❹主題閱讀(synoptical reading)
之前的閱讀都是為了之後的閱讀所作的預先準備。
◢掌握基礎閱讀,再用檢視法選書
“①基礎閱讀”,顧名思義就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初級階段,其中就包括了看圖識字、建立基礎詞庫、瞭解詞句含義、熟悉字句使用等等。當年輕讀者掌握了這些技能,他們就有能力根據上下文的聯繫,對自己不瞭解的新詞彙、新觀念建立起一個更清晰的概念,甚至能比較不同書本作者的觀點,然後提出自己的看法。
當閱讀觸角開始往外延伸,一般上我們都會遇到不知如何選書的疑惑。這時“②檢視閱讀”就發揮作用了。檢視閱讀是有系統的略讀或預讀,能幫助我們篩選適合我們以及值得投入時間精力的書籍。首先快速瀏覽書名和目錄以便對書本有個基本概念,接著選一兩個篇章略讀大概瞭解作者如何展開論述,作者援引資料可信與否以決定是否購入該書。
喜獲心頭好之後,先粗淺地從頭到尾閱讀一遍,不求甚解。當對書籍整體架構有個概念之後,第二遍細讀時就會更加了解。閱讀過程,讀者必須釐清書籍主題和次主題,瞭解作者的論點以及他們如何展開論述進而辨明論點是否為真抑或只是看似邏輯自洽卻與現實相違背的偽論。要讓作者的觀點轉化為自身的觀點,勤做筆記必不可少。就我個人而言,若有實體書,直接在書籍內頁記錄想法既容易檢索資料出處也可為整合零碎想法做好預先準備。
◢從書名、前言、索引來分類
準備就緒後,我們就可以進入“③分析閱讀”階段。不同書種,書寫方式、主題或思想表達方式都略有不同。文學書籍以角色互動、情節堆疊來委婉地帶出作者的思想;理論書籍則多以嚴謹考究、語言直白傳達知識。當然這樣的分類略嫌粗糙,但作為分析閱讀的初始步驟,讀者理應可以從書名、前言或者索引將所讀書籍予以分類,以便讀者能調整思維心態來閱讀不同書籍。
至於作者講書籍分為實用性和理論性書籍,其實實用與理論的界限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清晰。我更傾向於認為理論和實用皆“實用”,一個是顯性實用一個是迂迴性實用,更隱晦但影響更深。如《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更偏向於理論性書籍,闡明制度的設計如何影響國家的走向。即使沒有言明國家走向成功的種種措施,依然可以成為國家領導人明燈,甚至是普通百姓作為審視政治人物施政的標準也不為過。
掩卷之後,若讀者能用簡單句子或自己的語言概述整本書籍內容,並且能將重要篇章排列出來,瞭解它們之間的聯繫,方能證明讀者切實瞭解書籍內容且有能力提煉其中主旨。在這方面筆記就凸顯了其重要性。無論是找出重要詞語或者文句都有助讀者構築起完整的論述並瞭解作者的疑問以及解答以獲得啟發。盡信書,不如無書,若讀者與作者意見相左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質疑是智識(intellectual)的敲門磚,然而前提是讀者的反駁必須有理有據,儘量避免自己掉入形式邏輯主義或因為情緒而淪為立場之戰,講白話就是不要成為槓精而不自知啦!
◢主題閱讀可能牽涉上百本書
分析閱讀對於多數讀者都還是可憑努力而達到的層次,“④主題閱讀”則又是另一次元的境界了。分析閱讀多是針對單本書籍的精讀,主題閱讀則可能牽涉多達上百本與主題相關的書籍。
要定下一個主題,讀者必須對自己本身所設定的主題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就如對於各國發展程度不一的根源的看法,學者分裂成兩個陣營,一派以Jared Diamond為主的地理決定論派別,另一派則是Daron Acemoglu & James Robinson的制度決定論派別。雙方各自祭出嚴謹考究、援引多重領域的研究成果甚至使用大型數字模型演算,勢要力壓對方成為主流學說。僅就一個課題,學者之間的詮釋就如此多元紛呈,讓一般讀者眼花繚亂。
因此若要實踐主題閱讀,讀者本身為自己的閱讀主題定下一個清晰邊界是必要的。但這界限卻又並非永恆不變,很有可能會隨著閱讀書目越多而稍微更動。
在還未對自己的主題有清晰認知之前,檢視閱讀最好分開兩個步驟,第一先確認書籍是否符合主題接著再確認章節是否符合主題。除非已經非常熟練或者已經讀過一批書籍對自己定下的主題了然於胸,那麼就可以兩種檢視閱讀同時進行。做個最直觀的譬喻,經歷豐富的大廚可以邊準備材料邊烹飪還顯得遊刃有餘,但初執鍋鏟者如果想要照辦煮碗,肯定會手忙腳亂,最後不只影響效率還減損閱讀的樂趣。
◢選擇迫切想了解的事作主題
主題讀者必須知道自己迫切想了解的課題為何,最好能列出一些依照重要順序排列的問題。閱讀時找出作者主旨以及是否有回答到我們的問題。避免曲解作者的意思以符合自己的要求。
針對一個議題,不同作者所提供的答案多元甚至是互相矛盾是常有的事。對於習慣依賴唯一標準答案的東方社會來說這可能會令人茫然不知所措,然而這卻也正是主題閱讀其中一個最有趣的環節。首先讀者可以分飾兩角,互相攻訐對方論點,但同時也要避免自己掉入形式邏輯主義裡,例如一個人提出人都會死,反方提出只有殺死全部人才能證明人都會死的這種謬論。
另一個例子,對於人性本惡或本善,兩派哲學家以邏輯推導出的結論都看似有理卻又能互揭短處。腦神經科學家如Adrian Raine提出神經發展理論(neuro develop mental theory)影響個人行為。其主張惡行為成長過程或營養欠缺或受環境影響導致腦部發展不全所致。
演化學家則認為遠古祖先演化出的一些行為模式刻印在基因裡,雖難以為現代道德所接受,但若撇除道德濾鏡,就會發現那只是因應物種延續的策略而已。基因多元本來就是物種延續的一個保障,驍勇善戰在蠻荒時期是大大的優勢,如今卻成為了劣勢,時移境遷而已。通常論點的萌芽,來源於更早之前的論點所觸發,因此理清爭議的前後關係,更有助於對議題的全面瞭解。
掩卷自問,閱讀是為了要獲得心理感觀還是心靈精神上的愉悅?答案其實不言自明。有些書籍有助心智成長,有些則毫無助益。只要心中建立起這樣的認知,閱讀的方向就會更加明確,進入主題閱讀層次則指日可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