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興盛時期,巴生柴埕有三百多戶人家,卻有二十幾間神廟,廟宇的密集度,恐怕在國內很難再找到第二個。
這裡有延續金門家鄉信仰的媽祖廟、關帝廟、三忠王廟、王爺廟、土地公廟,還有幾座深具本土特色的拿督公廟,例如船頭拿督,這還真的是我第一次看到、第一次聽聞的拿督廟。
ADVERTISEMENT
據說那是因為居住在柴埕的鄉親,多以打魚、砍鹹水柴為生,每天要搖著舢板出海,所以都會在船上供奉船頭拿督,祈求出海平安,一帆風順。
整個柴埕的範圍,大概就是一萬多平方米,但根據《2015年柴埕計劃報告書》記載,自21世紀起,柴埕區大大小小共有23間神廟,這些延續自家鄉的信仰,對於身在外地的異鄉人而言,既是精神上的寄託,也是心靈上的慰藉。
■柴埕廟宇小導覽
| 鎮海天后宮(媽祖廟)|
鎮海宮是目前柴埕地區最重要的大廟,供奉媽祖娘娘。
據說在1960年代,柴埕有一公司老闆的女兒,精神忽然出了狀況,種種症狀看起來像是中邪,還會無故起乩。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快一年,有一天,這個女孩又無故起乩,還跳到其父親的船上,嘴裡唸唸有詞指稱某處“浸水了”,說是媽祖娘娘想要上岸。
人們一聽,便慌忙到處檢查,最後才發現原來是供奉在船艙內的三尊神像,已然被海水浸泡了多時,但一直沒有人察覺。經過這事件後,該公司老闆便為船上泡了水的媽祖娘娘,在岸上建一座小小的木構媽祖廟,附近從事鹹水柴產業或討海為生的居民,都會前來祭拜這位專門保護海上討生活人民的媽祖娘娘。
目前鎮海天后宮正在整修,預計明年竣工。
| 北辰宮 |
擁有超過60至70年的柴埕北辰宮,由第一代柴埕居民從金門帶香來此開始祭拜,原本只是一間小木屋,如今該宮已拆遷,且也經過改建成為單層建築。
根據瞭解,北辰宮內原本只是祭拜三忠王,但在數年前,居民請示主神後,接受了從別的廟裡遷徙而來的神明趙子龍。每年農曆九月十六日是三忠王的神誕,神誕儀式開始的前一週,神廟工作人員必須先到附近地區插上路旗,一直插到路口,讓附近的人們都知道神誕近了。
| 張天宮 |
35年前落成的張天宮,主要供奉法主公——張聖君,以及蕭公和洪公,3位為結拜兄弟。
至於張天宮建廟的由來,據說是因為當地居民王良偉自小身體多病難養,7歲時,原來在十二拿督公廟裡祭拜的法主公“神旨”要他當乩童,但被王良偉的母親百般阻止,一直到王良偉18歲那一年的某夜,他忽然被法主公乩身。
當時,王良偉的兄長正在巴生港口,用對講機通知在柴埕的工人說他的船故障了, 快要沉入海中。法主公乩身(王良偉)在柴埕畫了3張符,當場焚燒後把灰撒進海里,兄長在巴生港口的船隻隨即便停止下沉,人也安然回來。
此事發生後,王良偉的母親為了答謝法主公的保佑,打造了一座法主公金身放在十二拿督公廟裡祭拜,並許下承諾會為法主公建一座廟,讓王良偉當乩童。
後來,王良偉的母親在1987年過世。過世後,她透過金門會館伍德宮的邱王爺乩身,傳達了要為法主公建廟的願望。王良偉及其兄便迅速開始策劃,於1988年農曆正月十五動工,四月廿八日將法主公請入張天宮。
| 靈鳳廟 |
柴埕的靈鳳廟,祭拜來自金門的朱府二皇爺。
據說金門朱府皇爺的源起,是某天金門的金寧鄉漂來了一段很粗的樹幹,各個村子的人都前去想把樹桐抬回村裡當建材,但只有西浦頭的村民成功抬起樹桐。當村民把樹桐抬進村裡,樹桐旋即掉落在一個地方,眾人便再也抬不起了。於是村民便以樹桐就地雕刻成5個皇爺像,並在該處建了一座廟,開始祭拜朱府皇爺。
柴埕第一代居民楊朝虎從小在金門便是朱府二皇爺的乩童。十七八歲從金門西浦頭來到馬來亞時,他隨身帶來了一撮朱府皇爺廟的香灰。來到柴埕前, 曾在新加坡及巴生甘榜關丹(Kampung Kuantan)停留過,最後在結婚前落腳柴埕,也以從金門帶來的香灰為源,在此地建了分廟祭拜朱府二皇爺。
| 太明宮 |
柴埕的太明宮由舊時柴埕唯一的船廠老闆莊文和所建。
60年代,有一塊浮木從巴生河上游漂流而下,漂到柴埕時卡在了船廠老闆莊文和的一艘船隻引擎中。根據當時柴埕人的想法,從木頭幻化而成的神明,其實應該算是“拿督公”,不過莊文和在檢起浮木時,曾向朱府二皇爺的乩童問事,朱二皇爺即封了該拿督公為“出巡將軍”。
這塊浮木後來被雕成一尊將軍像,廟也取名為祭拜“出巡將軍”的太明宮。
| 船頭拿督 |
太明宮右前方數十米處,有一座比較簡陋的廟,廟額為“船頭拿督”,廟前有兩艘簡單的舢板,廟內沒有神像,也沒有神龕,臺座僅供著5個牌位,由左而右分別是“拿督娘娘”、“拿督公”、“滄海拿督”、“船頭拿督”和“十二人拿督”。
至於這座拿督公的來歷與何時興建,目前仍無從考察。
據說居住在柴埕的鄉親,在乘坐舢板出海時都會在船上供奉船頭拿督,祈求出海平安,一帆風順。
| 關帝廟 |
關帝廟原本是柴埕建記板廠裡的一座小神龕,但建立該廟的是工人還是老闆,目前已無法獲得證實,只知道當年,凡在廠裡工作的工人都會到關帝廟祭拜。
廟址原本是巴生河邊的沼澤地,1980年代時,被柴埕人用鐵渣土填起,變成了堅實的土地。舊的小廟原本只祭拜一尊關帝像,新的關帝廟則新增了觀音娘娘和張聖公,在前牆左右方也新建了黑白無常的靈位。
關帝像手拿書本,前方供有關刀,代表此關帝廟是文武廟;一般武關帝多為道上兄弟或生意人在拜,而文廟則屬家庭祭拜。
| 馬基督拿督公廟 |
據柴埕居民口傳,柴埕的馬基督拿督公廟是目前柴埕最老的廟,相信已有接近百年的歷史,但馬基督拿督公是怎麼樣開始被祭拜的,已無從考究。
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是馬基督拿督公廟的神誕,當天主要的重要儀式為下午兩點“放兵”、3點半犒軍、4點“收兵”、傍晚六點半送天公、晚上8點到11點送大士爺。
| 十二拿督廟 |
緊鄰在北辰宮左側,有一座十二拿督公,廟宇殿前擺著一隻香爐,殿內神座上供著三大九小共十二尊神像,有紅臉、黑臉,有黑鬚、白鬚,其中以左手拿元寶、右手持神器的神像佔居多。
至於該廟如何建設而成,根據當地居民王良偉聆聽父親王國緣說,在他們搬到柴埕前,柴埕人就已經在祭拜十二拿督。
不過,根據瞭解,十二拿督的名號並非從原本的小木屋就已有記載,而是後來起乩時才問出來的。
據說這十二拿督是殖民時期前,在此地戰死的馬來武士及其隨從(兄弟)。十二拿督姓名分別為Tun Datuk Haji Keramat、Tun Datuk Keramat、Tun Datuk Samsudin、 Datuk Rahim、Datuk Arfarudin、Datuk Haji Samid、Datuk Tungku Haji、Datuk Abu Haji Samid、Datuk Ardullad Mustahak、Datuk Anuari、Datuk Sahri,以及Datuk Abu。
相關文章: 【大城小鎮/01】破落的柴埕,承載金門人拼搏的故事 【大城小鎮/03】繁盛不再,人跡稀少,再造柴埕尋出路 延申閱讀: 【小鎮故事/01】馬接──被水壩改寫命運的新村 【小鎮故事/02】馬接古早味,看見傳承的力量 【小鎮故事/03】愛喝茶──開墾茶園創立自家茶品牌 【小鎮故事/04】守護母語,留住特姆安族之根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