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銀行危機的原因再簡單不過。許多銀行忘記利率能降也能升。聯儲局升息抗通脹,將使這些銀行產生損失。對其中大多數而言,雖有損失,不影響生存,但有少數銀行,如矽谷銀行和第一共和銀行,風險管理不善造成的損失大到足以破產。
展望未來,許多銀行須籌資以填補資產負債表的漏洞,這很可能對現有股東造成痛苦。另外,雖不能排除還會有銀行倒閉,但可能不會有一長串的矽谷銀行或第一共和銀行。
ADVERTISEMENT
在銀行危機的混亂氛圍中,長期贏家和輸家慢慢浮現,前者是最大型銀行,特別是摩根大通,後者是資產在750億至2,500億美元之間的地區銀行。
最大、最直接的贏家是出面收拾殘局的3家銀行:第一公民銀行(First Citizens)買矽銀剩餘部分,其股價幾乎上漲一倍;紐約社區銀行(New York Community Bank)買Signature銀行剩餘部分,股價大漲50%;上個週末,摩根大通收購第一共和銀行,儘管第一共和銀只佔合併後公司資產的5%左右,但摩根大通股價也跳漲。這證明,有能力在緊迫時間壓力下參與標售,是揀便宜的秘訣。
資金成本受影響
銀行倒閉同時重塑存款市場。利率不斷攀升,激勵儲戶把低收益支票戶頭的資金轉移出去。矽銀破產的衝擊促使企業、基金會,和存款超過FDIC最高保額25萬美元上限的存戶,重新審視資金存放地點。資金正往較高收益和較安全的地點轉移(“大到不能倒”的銀行、能提供全額保險的戶頭,以及直接投資公債和政府貨幣市場共同基金)。
自矽銀倒閉以來,整個銀行業的存款大減1300多億美元(即使同期間銀行資產增加近2000億美元),超過4000億美元的新資金湧進政府貨幣市場共同基金。
摩根大通再次成為明顯贏家。首季排名在前的35家上市銀行,只有摩根大通和美國合眾銀行(U.S. Bancorp)的無息存款戶頭(如支票戶頭)資金增加,因大型企業戶尋求安全。這次存戶行為快速轉變,輸家是地區銀行,它們高度依賴這類存款,但不被視為“大到不能倒”。
除摩根大通和美國合眾銀行外,大型和地區銀行的無息存款全都大量外流,達逾1500億美元,必須以較高成本的融資來取代損失掉的 “免費資金”,這說穿了是獲利能力而非償付能力的問題。這些銀行的資金成本恐永久增加,特別是相對於最大型銀行而言。
監管門檻恐調整
這次銀行危機和過去一樣,也將產生政治和監管影響。國會2018年通過《陶德-法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將銀行監管的資本額門檻由500億美元提高到2500億美元。最大型銀行要受到較嚴格的監管。問題是最近3起銀行倒閉事件,每家的資產都在1000億至2500億美元間。聯儲局已建議將門檻降到1000億美元。無論新門檻最終畫在哪裡,對某些銀行來說,以往要面臨更嚴格的監管環境。
更嚴格監管的輸家顯然是資產介於750億至2500億美元之間的地區銀行,它們將面臨更具挑戰的監管環境,與最大型銀行更一致,也就是對資產規模逾2500億美元銀行的現有抑制力量消失了。
面臨融資成本增加、監管環境更嚴峻的地區銀行可能尋求因應之道。
2022年底,美國有29家規模在750億至2500億美元的銀行,資產總額4.6兆美元,佔美國整個銀行業的五分之一多一點,但18個月左右就將大洗牌。部分銀行將合併,加入最大型銀行的行列,因為維持在2500億美元以下的誘因已經消失。部分銀行則將出售資產和業務,縮減規模以遠離更嚴格監管的門檻,500億美元左右的銀行料將大增。
消費者和公司行號都必須為此做好準備。(巴隆週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