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0年大馬人口及房屋普查報告》,馬來西亞如今有4個州屬的65歲或以上的人口比例超過州內總人口的7%,可被列為老齡化社會,其中原因是出生率降低和預期壽命延長。
ADVERTISEMENT
然而,政府與社會現有的資源並不足以在老年人的健康、社會福利、照護與起居上提供理想的設施與照護服務。加上家庭結構變遷與少子化現象,老人院,很可能成為老人最終的依歸。
孝道,作為儒家的核心概念,“老吾老”自古以來便是華人子孫天經地義之事。在傳統價值觀念的牽制下,當面對把家中長者送進老人院的抉擇時,“孝”與“不孝”自然成為道德拉鋸戰。然而,無論決定是什麼,出發點都是源自於愛,在做決定前,需要重新思考“老人院”對一個家庭與社會的存在意義,並慎重瞭解老人院的操作與管理方針後才做決定。
聯手推出“Kaigo長者介護專業文憑”課程
為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星洲日報》 、富貴集團與新紀元大學學院聯手推出“Kaigo長者介護專業文憑”課程,好讓老年人老有所養、所依、所樂、所安的同時,也維持家庭和諧。
日語中的“Kaigo” 即“介護士”,是接受過較為完整的介護人才教育培訓體系的介護人員,職責是照顧獨立生活苦難的人的生活起居,對象包括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兒童和殘障人士。1987年,日本實施了“社會福利及介護士法”,以促進介護行業的發展。
介護士的工作理念如下:
01 | 尊重人的尊嚴:在介護工作中必須將每一位需要介護的老年人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來看待。
02 | 支援自立生活:介護工作應“以人為本”,從幫助被援助者自立的角度出發,通過活用被援助者的殘存能力,維持和促進身體功能,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被援助者的生活質量。
03 | 援助自我實現:介護工作應充分認識並重視老年人內在的參與社會生活以及自我發展的願望,幫助老年人實現自我價值。
04 | 實現正常人的生活:介護工作應尊重被援助者實際生活的需求,將其置於與普通人一樣的社會生活狀態下予以援助。
05 | 整體介護:介護工作不僅要滿足被介護者的生理需要,還應滿足其心理需要和社會需要。介護工作應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3個層面。
將父母送進老人院就不是“老吾老”?
曾毓林:我們經常從媒體報導上得知有老無所依的老年人,為此,某些國家以製法的方式來規定孩子必須贍養父母,請問你們對此有何看法?
伍燕翎:我們從小就從道德教育中讀到要孝順父母,如果社會哪天來到必須用法律來束縛人心,這是否本末倒置?同時,也說明我們迎來人性悲觀的時刻,社會已沒有人心,沒有人文素質。我想,在還沒迎來這一步前,我們應該先在教育方面下功夫。
李錦興:從社會的歷史層面來分析,舊時代的華人家庭結構多是三代同堂。他們在鄉村生活為多,父母下田耕種,爺爺奶奶則在家照看孫子,這是傳統華人家庭的美德。隨著時代變遷,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核心家庭,成員只是父母和孩子,他們住進了公寓,爺爺奶奶則留在鄉下。所以,往後“養老”的問題已經不單單是法律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與家庭結構的調整所面臨的挑戰。
李姐䭲:社會教育、經濟結構與發展都是環環相扣的,孝作為華人家庭的核心,是不能以法來制裁,而是從孩子的教育著手,並改變他們的價值觀。現時代二三十歲的年輕父母認為,在養育方面,出錢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40歲以上的為人父母者,除了出錢還要考慮花時間在陪伴這件事,尤其是養育孩子,陪伴孩子的過程,其實是在培育孩子的品德。而我父母那一代,基於生活條件不好,他們絕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找生活,賺錢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三餐溫飽。時代改變,一代代的成長條件與需求也會跟著改變,在照顧老人這件事上也一樣。
曾毓林:人們認為把老人送進養老院就不是“老吾老”,可是,如果長輩在養老院得到妥善的照顧可能會活得更舒適自在。我們應該讓大眾知道“老吾老”的涵蓋層面與健康界限,而不是繼續譴責將長輩送進老人院的孩子。
李錦興:我很驚訝我們的社會對“老人院”還停留在刻板印象裡。改變觀念很重要,我們口中的老人院在國外是讓一群老人舒服且晚年活得有品質的場所,與其說是老人院,不如說是康養中心、安老院或安養院。
胡祿銘: “將父母送進老人院等於不孝”這想法早已過時,送父母進養老院不是遺棄他們,隨著社會變遷,把長輩留在家中照顧的決定該因人而異和視情況而定。如果決定親自照顧長者,必須得先做好規劃。研究顯示,接近三分之一的女性為了照顧父母而影響工作,當中導致9%的女性辭職,有的遲到早退,甚至拒絕升職。
此外,照顧長者要有知識與技巧,以免造成老人和自己受傷就更得不償失。即使決定把老人留在家中親自照顧,也要給自己留退路,萬一承受不了壓力,還是可以考慮養老院,只是,要選擇正確的養老院。如果老人家在養老院的生活素質比在家親自照顧好,我相信他們很樂意在那裡度過快樂的晚年生活。這比自己缺乏照顧知識與技巧而導致老人受傷,又或溝通不良而引起爭執,進而導致感情破裂,待老人百年歸老後而抱憾終生來得好。
曾毓林:理想中的華人社會是五代同堂,父慈子孝,這觀念要重新洗牌了。現今社會少子化,把家中長輩送進養老院也是逼於無奈的事,一些家庭即便願意承擔起親自照顧老年人的責任,但是,照顧者能力不足和與長者有代溝,也很可能導致家庭關係出現問題。再說,老人的性情隨著年齡增長會有很大的改變,導致很多子女覺得老人家很難伺候,因此產生摩擦。
郭富美:社會普遍理所當然的認為女性是理想的照顧者,加上傳統的華人家庭重男輕女的心態而心疼兒子把屎把尿的照顧自己,因此,照顧老人的重擔自然落在女兒或媳婦肩上。有些被照顧者更在過程中嫌棄或埋怨照顧者照顧不周,導致本來就心理不平衡的照顧者產生複雜的情緒,這些情緒是需要被安撫的。
當照顧者無法承受壓力而提出把父母送進老人院時,不贊成的成員往往是住在離父母最遠的孩子,作為旁觀者,他們對照顧者無法感同身受,因而導致關係變得緊張。其實,老人家未必抗拒老人院,只是礙於傳統觀念與顏面,擔心別人在背後說孩子不孝而拒絕去養老中心。
“袖手旁觀”,讓長者擁有自主權、幸福感
曾毓林:如果跟年輕人談孝道又夾雜太多繁文縟節的話,實在叫年輕人太沉重。另一方面,拋開傳統的道德枷鎖,是否會跟中華文化提倡的孝道背道而馳?我們得如何與時並進呢?
伍燕翎:二十四孝故事裡孝的形式在現時代是不合理也用不上,但是,不代表要摒棄這些故事,因為讓這些故事繼續流傳在於傳遞孝順的精神,而不在於傳承孝順的形式。如果年輕一輩無法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只是攜帶其外在形式而不去了解其內涵,文化被埋葬是遲或早的事。
要維持傳統,首先要考慮自己進行起來心理上是否感到舒服自在。若是,這些傳統習俗可以保留並傳承下來。如果在執行時心裡有疙瘩,那就要重新思考是否要改變形式。
我兩年前跟丹斯里鄺漢光聊天時,發覺他很注重家風,視長者為尊,當時我很詫異於現時代竟然還有企業家還注重家風,家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兩個層面,除了視善待與照顧家中老人為天經地義之事,也需要灌輸年輕人善待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老人,這課程以先訓練富貴集團的代理跟陌生家庭談照顧老年人為序幕,用意是由他們傳播並昇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中華文化的精神,喚醒人們關懷長者之餘,也同時在社會播撒種子,如此一來,就不需要以立法來制裁子孫必須盡孝道。
在文化傳承方面,我們必須重新探討其價值觀,思考如何讓年輕人融入老年人的世界。在凡事都要打卡的年代,很多人會在社交媒體分享和家人出遊或一起吃飯的照片,我樂觀看待這個時代的改變,畢竟,我們也是時候以時髦的角度深耕中華孝道文化。
李姐䭲:任何民俗都有隱含的意義,一旦懂得其含義,我們就會體驗到其意義和莊嚴,像殯葬裡頭要披麻戴孝、死者穿漢服或燒庫錢等儀式都有典故。
披麻戴孝的用意,是為了讓孩子身穿讓皮膚感到不舒適的麻布,透過又刺又癢的觸覺來體會父母辛苦養育孩子的過程;穿漢服腳不踩地的緣起,是清朝不可有漢族元素,唯有在死後以穿漢服且腳不踩地的方式來找回漢人的尊嚴。而庫錢呢,是相傳每個人在投胎轉世前,都要跟庫官借一筆錢來當作是投胎路上的盤纏,人在過世之後,就要回到陰間將所借的庫錢還給庫官。因此,家屬要燒庫錢好讓往生者有錢可還,其用意在於教育後代在生時不要欠債。
這些被傳承下來的民俗並不是粗陋的習俗,而是先人將中華文化的深刻意義以他們的方式根植於後代的民俗之中,然而,這些中華文化的重要元素卻被現代人所忽略,反而加入鬼神之說。
我身為人母最大的感受是,在親自帶孩子或交給保姆照看的選擇上,無論我做出什麼決定,出發點都來自於愛,這跟把家中老人送入養老院是否孝順的觀點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我可以決定要不要把孩子生下來,一旦決定要生下他們就要負責任,但是,我出生時父母就已存在,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我相信,我現在用什麼方式來愛我的孩子,決定了我的孩子將來如何孝順我。
胡祿銘:孝的意義不變,但形式可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我經常鼓勵大家在照顧老人家時不要一來就上手幫忙,大家聽了都感到很驚訝,認為“袖手旁觀”很不孝。要知道,老年人隨著年紀增長會逐漸失能,導致價值感低下,自尊心受損,但他們仍希望能自主和獨立,因為擁有自主權可增加他們的幸福感,帶來滿足和快樂。
我經常鼓勵大家先詢問被照顧者的意見,要遵循他們的意願來給予協助,並在過程中多加鼓勵,像照顧中風病人時,家屬可陪伴在旁並默默觀察,發現他們因行動受限而無法完成某些動作或活動時才給予協助或慢慢引導他。一旦他們能憑一己之力完成一件事,內心會感到滿足,快樂。雖然一開始會比較難,但慢慢會變得得心應手。
康養中心需要很多人才,不僅僅是勞工
曾毓林:要過上理想的晚年生活,有哪些需要改善或增強的地方?
胡祿銘:傳統的老人院讓人抗拒,是因為缺乏妥善的環境和技術,同時,異味不宜探訪者久留。現有的老人院也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讓家屬來探訪時一起活動,老人只能躺在床上,而探訪者彷彿是坐在“病床”旁陪聊。
日本早已以度假區的方式來經營老人院,這值得我們效仿。現代化的康養中心的管理方式,除了有專業看護,同時也不會讓老人家失去家庭和社會的聯繫,除了鼓勵家屬多來探望老人家,閒時也為老人家建立健康的活動圈子。
馬來西亞的發展商看準時機,對打造老人社區蠢蠢欲動,他們一開始認為建構老人社區只需要景色宜人就好,但適合老人使用的硬體設備和安全考量也很重要。除此之外,服務要到位,要提供有益身心的活動以及有足夠的照護人員。畢竟,康養中心更需要的是很多人才,而不僅僅是勞工。
以馬來西亞目前的高齡化現狀與現有的老年人設施與福利來看,國人要達到理想的安老生活,迫切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生態系統;教育層面要培訓人員,醫保方面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等等。回到個人,如果你現在已經40歲,是時候要好好規劃你的老年生活了。
相關文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家一起來實踐孝道新定義 愛長在【生命留書】/人生沒有擁有權,只有使用權 愛長在【生命留書】/哪天我沒救了,就讓我自然死亡 愛長在/使用氧氣治療時該注意的事項 愛長在/紙尿片外漏,找出原因解決外漏 劉塑煊/營養照料對於傷口恢復的影響 愛長在【生命留書】/生命留“書”,我的書都拜託你們了 陳朝穎/照顧臥病在床的長者時該注意的事項 愛長在【生命留書】/人啊,誰不是死著回去?珍惜每個當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