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泥鄉泥土塗料工作室的創辦人鄧文濟,自小對土地有著深厚情感。在臺灣學成返馬後投身研發泥土塗料,盼人們的生活從改善居家牆體開始更健康、舒適。他認為除了自身幸福感得以提升,使用泥土塗料漆牆也能加深人類與土地的連接。
報道:本刊 陳星彤
攝影:本報 陳啟基
ADVERTISEMENT
4月,大馬氣象局接連發出高溫警告,午後頂著大太陽,到訪居泥鄉泥土塗料工作室創辦人鄧文濟位於住宅區內的工作室,這裡亦是他與家人的生活空間。前院的架子上擺放一袋袋的沙石和一桶桶的泥土,刷子、鏝刀等工具整齊地擺放桌上。再往裡走去,鄧文濟耗時半年整修的客廳,讓人眼前一亮。
他以木製傢俱為主要擺設,包括牆壁的色彩都是接近大自然的土色系。近看卻發現,牆壁表面不如一般油漆光滑,在燈光照射下不會反光、久看不刺眼,居家環境顯得更素雅穩重。“客廳的天花板和牆壁都是用泥土塗料粉刷,這種塗料有助調整空間的溼熱。”這也解釋了,為何從外走到內沒有冷氣,卻不如室外悶熱。
往自然建築專研
鄧文濟自尊孔獨立中學畢業後,前往臺灣台南大學的綠色能源科技學系深造。4年過去,他渴望持續探索建築領域,因此選擇以碩士的身分,在中國文化大學就讀建築及都市設計系。期間,他偶然接觸泥土塗料的天然建築材料,便一頭栽入該領域。
問起何以對天然建築材情有獨鍾?他認為是源自兒時家中的一塊地,“小時候我都會到那塊土地玩耍,慢慢思考有什麼方式會讓那片土地更美麗。”兒時對土地的想像伴隨他到升學,“從中學到大學,我對土地的感情不曾斷掉,就一直往這個方向去做。”鄧文濟接著說,“我比較想從生活的方式探索、也向往山裡的生活,所以總會去思考如何創造這樣的空間,從中我又需要什麼樣的技能。”
在臺灣最後3年的時間裡,他在指導老師江益璋的帶領下,從做中學的方式研發和了解泥土塗料。畢業返馬後,他渴望繼續傳遞泥土塗料的美好,告訴人們如何透過牆體改善生活品質,讓居家生活更舒適。
學會放慢步伐
對鄧文濟而言,泥土是很古老的材料、不帶任何修飾,他形容:仿如對自己的誠實和樸素。從前人們與土地的連接緊密,他推測或許是工業革命後,人人紛紛追求效率至上,改用水泥等可以加速完成工程的建築材料。直到近些年,人們開始關注健康、自然領域,泥土材料才重新回到大眾的視線裡。
過去兩年,鄧文濟仍在努力研發具大眾性的泥土塗料,盼更多人能接觸天然建築材料,提升生活舒適感。然而,這般古老、自然的材料卻和現代社會“求快”的節奏有所牴觸。
相較一般油漆塗料,泥土必須耗上一天的時間才會風乾,鄧文濟補充:“一天就是刷一面牆而已,一般人是否可以接受,又是另一回事了。”但從這樣被迫慢下來的過程中,人們得以學習放慢腳步生活,“你要急也急不了,你急它(泥土塗料)就會裂開給你看。”他說。
泥土塗料可塑性高
鄧文濟拿起攪拌機往白桶裡的泥土塗料攪拌,“裡頭有泥土、纖維、纖維素、砂和水,若不攪拌均勻的話,塗的時候很可能會裂開。”砂的粗細得以改變泥土塗料的觸感,若要滑面則需選用細砂。此外,纖維素則用來調整泥土塗料的黏稠度。除了上述的基本材料,泥土比起乳膠漆的可塑性更高,也可加入碎石、水晶、茶葉或花瓣,藉此增加牆壁的觸感跟紋理。
問起泥土的選擇上是否有所侷限?鄧文濟表示泥土種類不拘,“主要就是深層土,土壤最上層最肥沃供農作物使用,下面一些較少雜質的便是深層土了。” 此外,泥土塗料和一般油漆的最大差異,便是顏色的不固定。
“泥土塗料的顏色,會隨著不同地方挖採的土而不同。”因此使用泥土塗料粉刷牆壁時,鄧文濟儘量購入同一批的泥土、減低色差。由於不加入任何化學材質,在泥土中難見藍色、綠色和紫色,則可加入色粉調色。
可調節空氣溼熱度
“空氣中的熱與溫度和溼度有關,泥土塗料可以調節溼度”,鄧文濟如是說明。為了進一步示範,他拿起噴霧器往泥土塗料的模版噴去。只見溼的那塊顏色瞬間轉深,這說明泥土塗料正在進行“呼吸”調溼。這意味著,當室內潮溼時,泥土塗料牆面的孔隙會將空氣中的水分吸進去儲備起來;當空氣乾燥的時候,則會將水分釋放出來。
“乳膠漆牆面會讓你感覺到熱氣困在裡面。”他進一步舉例說:“在雨天溼氣重時,牆上的泥土塗料會把室內過多的溼氣吸收,不會讓你感受到過重溼氣。”因此,若牆壁使用泥土塗料並不會像乳膠漆出現剝落的狀況,“這是因為牆壁會一直有溼氣,乳膠漆牆面導致水氣出不來,就會成為我們看到凸起來的樣子。”然而,由於泥土塗料本身會透氣,一直處於“呼吸”的狀態,所以水汽不會留在牆中。
也正因泥土牆面的表面親水,所以能有效防止靜電,與其他材質的塗料相比更不容易沾灰塵,同時有淨化空氣的功能。另外,由於泥土是礦物塗料,顏色與黏性皆來自泥土本身,“礦物的顏色不會褪色,保養得好可以用很久,就像一般土建築物用一百年都是可以的。”他說。
打造住家成展間
泥土塗料在歐美並不陌生,但在我國仍未普及。大眾一般在聽到泥土,自然聯想到“鄉下”或“很土”等很鄉下的畫面。對此,鄧文濟欲顛覆人們對泥土的概念。為了讓大眾讓更直接體驗,鄧文濟徵求家人同意後,重新修飾50歲高齡的家。
“泥土不是你認為很鄉下的材料,塗在牆面上可以是很高貴、摩登,同時也最貼近自然。”除了將住家的乳膠漆牆面換成泥土塗料,他在居家的空間擺設上也費盡心思。
鄧文濟認為客廳大門的鐵花阻礙人與戶外的交流,於是斷然把鐵花都拆除。“從室內看向外,景色少了三分之一,所以我便換了滑動門,左右推開不阻礙視線。”他也將二樓房間的鐵花一併拆除、更額外將窗臺加寬放了盆栽,“你自然會想靠近窗戶多一點、順便看看外面的世界。”
從泥土塗料到空間設計,雖然擁有建築系的背景,但鄧文濟表示最初對空間擺設並不瞭解。他返馬時碰上冠病疫情,全國封鎖。那陣子,他成日待在家看著四面都是乳膠漆的牆面,“我感受不到活力,就開始去想如何設計一個家。”同時,有客戶在詢問泥土塗料的同時,一併問起客廳設計,“那時的我答不上來,決定先做我的家再慢慢摸索,走遍整個過程後,當有客戶問起我才回答得上。”
盼從泥土開啟空間想像
至於泥土塗料扮演的角色,鄧文濟希望透過它讓人們更接近自然,“客戶分享說都市跟土地距離很遠,當有了泥土牆面後,感覺每天都在跟大自然互動。”另外,牆上懸掛的東西也減少了,“之前是油漆牆面,客戶覺得很空、掛了很多幅畫,換了泥土牆後反而上面不掛東西了,他體會到‘捨棄卻獲得更多’的快樂。”
鄧文濟鼓勵客戶親自為住家牆壁“上色”,認為自己動手做的家最有感覺。他進一步分享客戶的感想,“小朋友喜歡在牆上塗鴉,客戶帶小朋友一起為睡房粉刷泥土塗料後,他不再隨意塗鴉了,我想或許是他對這個空間有感覺、感到更舒服。”
另一名小孩更主動去觸摸泥土牆面,“乳膠漆表面是滑的,不會特別想去摸;若是泥土牆面就會想去摸,小朋友的觸覺更豐富,對家更有感覺。”由此,鄧文濟強調自身理念,即泥土塗料不單是做一面牆而已,“這裡談的是如何有個舒適的空間,不只是一面泥土牆的故事,其實一切都和生活息息相關。”
因此,對他來說泥土更像一個通往美好生活的媒介。然而,雖然泥土塗料可以幫助提升生活舒適感,但他強調並非唯一選擇、亦可以從自身出發,“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樣、成長的背景也不一樣,好比你對植物有感覺,那就先用植物去營造那個感覺。”
相關稿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