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专题

|
发布: 1:07pm 10/05/2023

物种

华莱士线

华莱士蛙

陈睿

中国动物学家

红颈鸟翼蝶

武吉美拉

长鼻猴

昆虫

保护区

人猿

中國動物學家陳睿, 為馬來西亞物種著迷

报道:本刊 梁慧颖;摄影:本报 辛柄耀(受访者提供照片)

你知道霹靂州有個保護區嗎?很多馬來西亞人都不曉得這個地方,但來自中國的動物學博士陳睿倒是很熟悉這裡,而且他能夠如數家珍地說出在馬來西亞哪裡可以找到紅頸鳥翼蝶;在哪裡可以見到華萊士蛙;到哪裡又可以看見長鼻猴……

ADVERTISEMENT

難能可貴的是,他和他的科學家團隊雖然來自海外,但他們曾經出版《馬來西亞探秘》少兒科普書籍,接下來還會推出《馬來西亞物種圖鑑》和《馬來西亞科考日誌》,向中國孩子介紹可能連馬來西亞本地人都不認識的物種。

陳睿說,很多不同的物種在婆羅洲雨林發生趨同演化,這是一件很迷人的事情卻也是未解之謎。(攝影:本報辛柄耀)
中國石探記科學家團隊記錄馬來西亞物種——姬兜。(受訪者提供照片)
金屬螳螂。(受訪者提供照片)
合歡金吉丁。(受訪者提供照片)

2023年3月,陳睿博士和他的中國科學家團隊又一次來到馬來西亞進行科學考察。採訪當天,他們風塵僕僕從金馬侖下山來到吉隆坡,陳睿受訪時感嘆,昆蟲是反映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而金馬侖的昆蟲數量每年都在下降,這與土地開發脫不了關係。

陳睿是中國科學院動物學研究所動物學博士,他還有很多其他身分,例如中國科學探險協會科普部主任、中國石探記科學家團隊總負責人等等。他的科考足跡遍佈亞洲、非洲和美洲的雨林,至少有兩種物種以他的名字命名,例如史前甲蟲“陳睿紋雕菊虎”及“陳睿刺足大花蚤”。

他2015年第一次來到馬來西亞,而他的團隊比他早了個五六年就已經來到這裡,“整個團隊來馬來西亞的次數至少有40次,在馬來西亞記錄了幾十萬張生物的照片。”這是為什麼他對馬來西亞的生態環境瞭若指掌,包括金馬侖近年的變化都看在他的眼裡。

為什麼會選擇馬來西亞作為科考據點呢?他說那是因為馬來西亞旅遊局希望推動這裡的生態旅遊,所以在旅遊局的牽頭下,促成中國科學家到馬來西亞進行科學考察。

大馬“更牛”的地方——華萊士線

他去過亞馬遜雨林、馬達加斯加、加拉巴哥群島等地,看過無數風景和自然生態。說起各地的特色,他說每個地方的生物區系(又稱生物群系)都不一樣,例如馬達加斯加有馬達加斯加的特有物種,婆羅洲也有婆羅洲的特有物種,“而馬來西亞有個更牛的地方,那就是華萊士線。”

華萊士線是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於19世紀中葉在馬來群島做研究時,發現似乎有一條隱形的界線將這邊的物種分開,形成兩大動物區系,北邊的叫東洋區,南邊的叫澳大利亞區,而這條隱形的線就被稱作華萊士線。陳睿之所以覺得馬來西亞得天獨厚,是因為婆羅洲這個地帶既是澳大利亞區動物生活的最北線,也是東洋區動物生活的最南線。

“這個過渡地帶孕育了大量的特有生物,你看亞洲象到了婆羅洲這個地方,演化成了全世界最小的象,還有黑熊到了婆羅洲變成全世界最小的熊,叫馬來熊。”他說:“但是又有一些很有趣的花會變成全世界最大的花,很多生物又會變大,所以我發現這個雨林非常的神奇,它的神奇之處不是任何一個地方能比擬的,全世界不同的角落有不同的奧秘。”

問他馬來西亞生物哪一點最讓他驚歎,他不假思索回答“各種會滑翔的生物”,比如像蜥蜴,多數蜥蜴都是靠爬行來移動,可是婆羅洲的蜥蜴會從一棵樹滑翔到另一棵樹,還有其他物種例如華萊士蛙也會這樣,這表示很多不同的物種都發生了“趨同演化”*,這是一件很迷人的事情卻也是未解之謎。

陳睿(左二)是中國石探記科學家團隊總負責人,他和團隊在我國庫巴國家公園門口合影。(受訪者提供照片)
陳睿多次到馬來西亞進行科學考察,對本地物種如數家珍。(受訪者提供照片)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遊樂場

陳睿領導的石探記科學家團隊,是一支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致力於科學教育、科普推廣和科學研究。他說,石探記團隊有兩項重點工作:一項是自主研發一套適合5歲至高中孩子的自然科學課程;另一項是推動生態旅遊,由科學家帶領中國孩子去看世界,希望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像科學家一樣去思考這個世界。

根據他對孩子的長期觀察,他覺得走進自然這件事非常重要,因為人類所有的文明,包括音樂可以說都是源於高山流水和蟲鳴鳥叫,甚至像飛機也是人類觀察鳥類在天上飛翔之後,總結出規律和發展出空氣動力學才發明出來。不管孩子學藝術、學音樂或是學科學,他認為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遊樂場,可以賦予孩子無限靈感。

然而,他也發現現在全世界很多孩子都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彷彿學習只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讚許。如果要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他認為自然科學就是很好的引入點,因為所有科學方法都是基於數學原理,所以我們需要掌握數學;因為如果要了解蜻蜓為什麼會飛,我們需要懂物理;因為如果要了解甲蟲為什麼會放屁,我們需要懂化學;因為如果要了解生物的前世今生和進化,我們需要懂地理和歷史……

“所以,一旦孩子能夠對自然產生喜愛,他就會產生學習的動力,不再是‘我學習是為了我爸爸媽媽,’而是‘為了解決我的好奇和我對自然界的嚮往。’”

只要孩子願意走進大自然,他有信心沒有孩子會再沉迷於玩手機,因為當週圍有那麼多可愛的動物和昆蟲等待他們去探索,他們就會意識到這個自然世界比手機裡的世界有趣多了。

成為動物學家的要素

如果要成為像他這樣的動物學家,他的建議有3個:

第一,一定要培養最初心的熱愛,內心有了追求才能做科學研究,這是最重要的基礎;

第二,有了興趣之後,需要有很好的知識獲取能力,不管是從書籍、互聯網還是身邊的老師同學都好,要不斷地獲取大量的知識;

第三,要去看世界,因為看過世界之後才會有大格局,不能只侷限於一片森林,一個地方。

推廣生態旅遊,帶中國孩子來馬探秘

冠病疫情來襲之前,陳睿和他的團隊其實已經安排過中國孩子來馬來西亞展開生態旅遊,當時馬來西亞駐中國的參贊還給他們送機,不過那時候的規模還很小,如今隨著疫情放緩,他和團隊希望在全中國大規模推廣馬來西亞生態旅遊,為此他們還規劃出兩條旅遊路線:一條是霹靂怡保周邊,他們定義為初級路線;另一條是升級版路線,將前進砂拉越古晉。由於東馬和西馬的物種組成不太一樣,所以這兩條路線代表兩種不一樣的馬來西亞生態風貌。

要如何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發展生態旅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說,無數證據表明,人類其實可以跟野生動物和平相處,比如他不久前去厄瓜多爾的加拉巴哥群島,他認為這是全世界生態旅遊做得最好的地方,因為那裡的動物不怕人類,動物知道人類不會傷害它們。但現在世界上有些動保組織主張人類應該跟野生動物保持遙遠距離,他認為這不利於人類對動物的認知,而認知不足就談不上熱愛和保護,唯有提高了認知才會有更多經費去保護自然,“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此行他到東馬考察,覺得野生動物跟人類的距離很遠,以致人類看到動物的概率不高,這樣會不利於生態旅遊的發展。他說,其他國家非常優秀的生態旅遊景點,其實是可以通過合理的投餵來拉近動物跟人類的距離,他認為本地生態旅遊業者也應該考慮這麼做。這個觀點跟很多人認為應該避免投餵野生動物的想法大相徑庭,但他覺得只要工作人員以合理,不會造成傷害且能促進動物營養的方式投餵動物,這種做法並非不可行。

為馬來西亞物種科普助力

2022年,石探記科學家團隊編著的《馬來西亞探秘》少兒科普書籍在北京發佈,2023年還計劃推出《馬來西亞科考日誌》和《馬來西亞物種圖鑑》,為馬來西亞物種科普獻出巨大力量。

一旦《馬來西亞物種圖鑑》正式出版,陳睿打算送贈這本書給本地華文獨中,與馬來西亞學生分享他和團隊的考察收穫。他說,出版圖鑑的初衷是希望不管中國或馬來西亞的大人小孩,都能透過這本書瞭解馬來西亞的森林和生物。

他應該不知道“Tak kenal maka tak cinta”這句馬來諺語,但他想傳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希望更多人對馬來西亞物種產生認知和喜愛,“而這種喜愛才能促使更多的人熱愛自然,探索自然。”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