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努力下,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依然創下368億噸的歷史新高,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搶救地球是到了緊要關頭的時刻。減少煤炭火力發電廠的運作、汽車工業推出電動車(EV)、家電推出省電產品,一切無非是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碳淨零排放;平日少開一台冷氣、少用塑料袋,學著節能減碳,保護地球,我們也可以盡一點力。
ADVERTISEMENT
天然资源、环境及气候变化部长聂纳兹米周二表示,在2018-2030年零塑料袋大蓝图下,将放眼从2025年起,全国各领域全面禁用塑料袋。算一算,民众就只剩下两年的时间去适应没有塑料袋使用,或接受政府加征高昂塑料袋附加费政策的日子。
99 Speedmart率先配合政府政策,本月起不提供塑料袋,但售卖1个2令吉的“昌明环保袋”,消费者可以旧换新或随时退还取回2令吉“押金”,公司这项举措值得大大表扬。
聂纳兹米指出,我国是全球10大面对塑料垃圾难题的国家之一,这句话毫不夸张;比起台湾、新加坡、日韩、北欧,我们几乎是一个没有塑料袋就不会买东西的“塑胶天堂”。
我们千万别小觑1个不到半两重的塑料对地球的危害,俗话说“小数怕长计”,全球80亿人口,每人1天1个,1年就产生2.81兆个塑料袋,还有饮料的瓶瓶罐罐呢?也是数以兆计。
前几年,一份专业科学杂志的研究报告指出,人类每年向海洋倾倒2300万至3700万吨的塑胶垃圾,全球5大副热带环流区的塑胶垃圾约有5.25兆件,地球上目前最大的垃圾场是太平洋垃圾带,面积近140万平方公里,是大马总面积的4.2倍。而美国是海洋垃圾人均贡献量最大的国家,当然还有中国与印度。
海洋面积好像很大,有3.61亿平方公里,但人类永无止尽的蹂躏,在海上飘流的垃圾已占海洋面积的2%,没错,超过700万平方公里。我们最近努力谴责日本政府开始将福岛核电厂事故的100多万吨核废水用30年时间排放入海;但相较日本,我们扪心自问对海洋的伤害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人类随手丢弃的塑料垃圾或其他废弃物,无论对大海、对陆地都难以消化。1个矿泉水瓶,随便都得耗费600年才能分解完成。提早分解?也行。“鱼吃塑料-人吃鱼”冤冤相报。
美国北达科塔州立大学的团队,近期成功研发出一种受阳光照射就会分解的新型塑胶,其制程是从果糖中提取分子,与光触发剂Phototriggers的吸光分子透过加热聚合而成。这种塑胶在紫外线照射下,塑胶内的吸光分子会拆断聚合物链,然后分解,过程只要3小时,这将使得塑胶不再是得花数百年才能分解的材料。
理论上可行,但如何量产并完全取代每年数以兆计的塑胶制品?所以改变民众的观念,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制品才是上上之策。
北欧的挪威、瑞典,对于广泛使用的各类饮料瓶推行押金制度。消费者花3.9欧元买瓶矿泉水,瓶子押金费可能高达2.9欧元,所以喝完饮料就乖乖的把空瓶塞回空瓶回收机取回押金,这一项措施使得瑞典的瓶瓶罐罐的回收率超过95%。瑞典能,大马应该也能。
台湾台北市与新北市推行的“垃圾分类回收”、“垃圾袋附加费”、“垃圾不落地”的作法也非常可取。台北的垃圾袋很贵,丢垃圾时必须使用印有雷射标签(很昂贵)的垃圾专用袋;“垃圾不落地”就别想偷偷摸摸的扔在巷子口(到处都是监视器),等垃圾车来了自己扔;“垃圾分类”,每一组垃圾车有两台,其中一台就是负责回收塑胶、金属、纸品等可再生资源。今天,在台北街头很难找到垃圾桶,但也不见满地垃圾,所以,减少浪费,垃圾减量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
抢救地球是到了紧要关头,气候变迁、艶阳暴雨、南北极大范围融冰的现象彷佛沛然莫之能御;在全球努力下,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依然创下368亿吨的历史新高。
政府与企业积极减少煤炭火力发电厂的运作、汽车工业推出电动车(EV)、家电产业推出省电产品,一切的努力无非是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碳净零排放,为后代子孙着想,晩了就来不及了。平日少开一台冷气、少用塑料袋,学着节能减碳,保护地球,我们也可以尽一点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