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努力下,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依然創下368億噸的歷史新高,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搶救地球是到了緊要關頭的時刻。減少煤炭火力發電廠的運作、汽車工業推出電動車(EV)、家電推出省電產品,一切無非是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碳淨零排放;平日少開一臺冷氣、少用塑料袋,學著節能減碳,保護地球,我們也可以盡一點力。
ADVERTISEMENT
天然資源、環境及氣候變化部長聶納茲米週二表示,在2018-2030年零塑料袋大藍圖下,將放眼從2025年起,全國各領域全面禁用塑料袋。算一算,民眾就只剩下兩年的時間去適應沒有塑料袋使用,或接受政府加徵高昂塑料袋附加費政策的日子。
99 Speedmart率先配合政府政策,本月起不提供塑料袋,但售賣1個2令吉的“昌明環保袋”,消費者可以舊換新或隨時退還取回2令吉“押金”,公司這項舉措值得大大表揚。
聶納茲米指出,我國是全球10大面對塑料垃圾難題的國家之一,這句話毫不誇張;比起臺灣、新加坡、日韓、北歐,我們幾乎是一個沒有塑料袋就不會買東西的“塑膠天堂”。
我們千萬別小覷1個不到半兩重的塑料對地球的危害,俗話說“小數怕長計”,全球80億人口,每人1天1個,1年就產生2.81兆個塑料袋,還有飲料的瓶瓶罐罐呢?也是數以兆計。
前幾年,一份專業科學雜誌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類每年向海洋傾倒2300萬至3700萬噸的塑膠垃圾,全球5大副熱帶環流區的塑膠垃圾約有5.25兆件,地球上目前最大的垃圾場是太平洋垃圾帶,面積近140萬平方公里,是大馬總面積的4.2倍。而美國是海洋垃圾人均貢獻量最大的國家,當然還有中國與印度。
海洋麵積好像很大,有3.61億平方公里,但人類永無止盡的蹂躪,在海上飄流的垃圾已佔海洋麵積的2%,沒錯,超過700萬平方公里。我們最近努力譴責日本政府開始將福島核電廠事故的100多萬噸核廢水用30年時間排放入海;但相較日本,我們捫心自問對海洋的傷害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人類隨手丟棄的塑料垃圾或其他廢棄物,無論對大海、對陸地都難以消化。1個礦泉水瓶,隨便都得耗費600年才能分解完成。提早分解?也行。“魚吃塑料-人吃魚”冤冤相報。
美國北達科塔州立大學的團隊,近期成功研發出一種受陽光照射就會分解的新型塑膠,其製程是從果糖中提取分子,與光觸發劑Phototriggers的吸光分子透過加熱聚合而成。這種塑膠在紫外線照射下,塑膠內的吸光分子會拆斷聚合物鏈,然後分解,過程只要3小時,這將使得塑膠不再是得花數百年才能分解的材料。
理論上可行,但如何量產並完全取代每年數以兆計的塑膠製品?所以改變民眾的觀念,減少(或不使用)塑料製品才是上上之策。
北歐的挪威、瑞典,對於廣泛使用的各類飲料瓶推行押金制度。消費者花3.9歐元買瓶礦泉水,瓶子押金費可能高達2.9歐元,所以喝完飲料就乖乖的把空瓶塞回空瓶回收機取回押金,這一項措施使得瑞典的瓶瓶罐罐的回收率超過95%。瑞典能,大馬應該也能。
臺灣台北市與新北市推行的“垃圾分類回收”、“垃圾袋附加費”、“垃圾不落地”的作法也非常可取。臺北的垃圾袋很貴,丟垃圾時必須使用印有雷射標籤(很昂貴)的垃圾專用袋;“垃圾不落地”就別想偷偷摸摸的扔在巷子口(到處都是監視器),等垃圾車來了自己扔;“垃圾分類”,每一組垃圾車有兩臺,其中一臺就是負責回收塑膠、金屬、紙品等可再生資源。今天,在臺北街頭很難找到垃圾桶,但也不見滿地垃圾,所以,減少浪費,垃圾減量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
搶救地球是到了緊要關頭,氣候變遷、艶陽暴雨、南北極大範圍融冰的現象彷佛沛然莫之能御;在全球努力下,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依然創下368億噸的歷史新高。
政府與企業積極減少煤炭火力發電廠的運作、汽車工業推出電動車(EV)、家電產業推出省電產品,一切的努力無非是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碳淨零排放,為後代子孫著想,晩了就來不及了。平日少開一臺冷氣、少用塑料袋,學著節能減碳,保護地球,我們也可以盡一點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