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講述一對夫妻的離異,如何導致少年期的孩子患上了精神病,最終再對兩個家庭帶來了傷害。儘管電影沒有直接批評父母離異的行為,但卻通過孩子的自虐、自殘以及自殺來道德綁架追求真愛的大人。
因為看過導演的《The Father》,因此作為三部曲之一的《The Son》自然不會錯過。只是雖然同樣改編自舞臺劇、同一導演指導,但全片卻沒有《The Father》那樣引人入勝,更多的只看到一個情緒病的孩子如何被傷害以及傷害其他人。
ADVERTISEMENT
電影講述一對夫妻的離異,如何導致少年期的孩子患上了精神病,最終再對兩個家庭帶來了傷害。儘管電影沒有直接批評父母離異的行為,卻通過孩子的自虐、自殘以及自殺來道德綁架追求真愛的大人。
導演最厲害的就是找了兩位演技派曉治‧積曼和勞拉‧鄧恩飾演父母,甚至安排了憑《The Father》獲得金像影帝的安東尼‧鶴金回鍋飾演祖父一角,但孩子的選角卻是失敗的。他的演技不僅無法與其他角色擦出火花,更令人看了無法同情角色,甚至更多的是對這個角色反感。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另一個敗筆是,電影沒有很好的交代父母離異是如何對孩子帶來哪些傷害與衝擊,因此觀眾根本無法感受到孩子處境的基礎,更只會覺得那是一個沒事找事做的小屁孩。 再來,由於電影的視角是以曉治‧積曼為主,因此我們感受不到孩子的痛苦,倒是深刻感受到一個追求真愛的男子、一個極力擺脫父親影子的爸爸,是如何疼愛孩子,卻又因為情緒病的孩子而飽受折磨。這也是為何,我們更多的,是同情父親,而不是孩子。
我們很難對電影共鳴,充其量也就只是提醒自己,任何關係上,還是別成為自己過去討厭的那種人比較好。全片其實令人鬱悶不堪,不是那種為了襯托大時代而刻意營造的氛圍感,而是那種令人很想快速看完的鬱悶。觀看此片時,我國尚未傳出青年自殺的新聞,但就本片來說,隨著片中的孩子自我瞭解後,我想,許多人也會在曉治‧積曼的哭聲中獲得瞭解脫。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