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的素質會影響新聞媒體的內容,但媒體應謹記,新聞也須發揮教育功能。其實網民的媒體素養也有賴於媒體的培養,問題是在利益的誘惑下,還有多少家媒體機構願意花費心力教育受眾?
ADVERTISEMENT
臺灣“天生歌姬”A Lin早前來馬來西亞開演唱會,卻有新聞媒體把她的服裝與身體當焦點,在標題打上“密實封南半球”的字眼,A Lin若看到的話會有何感想呢?
標題的其中一個功能是吸引受眾的眼球,但刻意性化女性是一種歧視的行為。更何況,A Lin是靠歌藝取勝,而非性感身材或裸露服裝,所以在標題加入影射胸部的字眼是在侮辱其專業,也凸顯媒體為了追求流量,不惜將媒體倫理拋諸腦後,即使降低報格也在所不惜。
相比起國陣一黨獨大的時代,目前媒體享有更自由的新聞環境,其中是執政黨並沒有限制媒體報道反對黨的新聞,但媒體也須自律,堅守客觀報道事實的原則,也不應以羶色腥的內容來吸引讀者。
無國界記者組織於5月3日發佈“2023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馬來西亞的排名突飛猛進,從去年的第113位升至第73位,因素之一是2021年政權的更迭。
這對媒體人而言是振奮人心的消息,但自由並不意味著有聞必報,反之內心要有一把尺衡量新聞刊登與否的標準。
最近《當今大馬》因“民主行動黨內部推動罷免曹觀友,重新任命林冠英為檳州首席部長”的報道而引起爭議,結果《當》撤下報道並致歉,理由是報道有誤。
該報道採用匿名信息源,由於《當》沒有做出詳細解釋,所以讀者並無法瞭解實際情況,也無從判斷相關信息源的可信度。
無論如何,媒體在引用匿名消息源時務必謹慎為上,若有關消息源所處位置並不能保證其確實知道相關事件,或者沒有其他可以說明事件可信度的指標,那最好的選擇是放棄報道,否則鬧出風波勢必打擊媒體的公信力。
網絡科技的迅速發展導致媒體生態產生巨大變化,在人人都可以當記者的情勢下,各社交平臺充斥五花八門的消息,就連家婆叫媳婦洗內褲、老公出軌、婦女被理髮師剪錯髮型等個人事件都被網民廣傳,成為人們熱烈討論的話題,當事人甚至成為被討伐的對象。
其實多數網民並不瞭解真相,所做的評論多屬情感宣洩,但他們卻相信自己看到的是事件的全貌,並在群體起鬨下形成網絡審判,加劇人們對某件事的主觀偏見。
在信息氾濫的情況下,新聞媒體應扮演導航人的角色,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探討,引導讀者釐清事情的本質,以期讀者理性分析事情及做出明智判斷。
遺憾的是,有些新聞媒體在流量為王的局勢裡迷失方向,比如在未經採訪與追查下,將社交平臺上流傳的事件進行報道,跟內容農場抄襲新聞的做法如出一轍,罔顧媒體的專業精神。
有些新聞媒體的報道則迎合受眾的八卦心態,其中是將網紅欠債或家務事當作“連續劇”來報道,並不理會這是否跟公眾利益有關,長久下去必將流失追求素質報道的讀者。
無可否認,新聞媒體也需依靠流量來吸引廣告商,所以難免會利用社交平臺的話題來蹭熱度,但也不能因此而典當媒體倫理,而是必須以公眾利益作為報道的切入點。
如果新聞媒體如社交平臺般只顧炒熱課題,那讀者何須閱讀新聞媒體的報道,社交平臺上的八卦話題不是更精彩嗎?
雖然網民的素質會影響新聞媒體的內容,但媒體應謹記,新聞也須發揮教育功能。其實網民的媒體素養也有賴於媒體的培養,問題是在利益的誘惑下,還有多少家媒體機構願意花費心力教育受眾?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