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族群問題在未來很有可能無法完全被克服,但是隻要政府不把精力過於集中在政治的算計上,而是努力地將振興經濟視為優先工作,並阻遏經濟問題的惡性循環,相信最終能夠減緩國內政治極化的現象,讓政治與族群對立的氛圍降溫。
ADVERTISEMENT
2022年11月舉行的第15屆全國大選首次迎來懸峙議會,議會多黨制的局面正式成型。希盟在本次大選雖獲得絕大多數的華、印裔選民支持,但是僅獲得約一成半的馬來票。主攻馬來票的國盟則成功取代巫統,以獲得約五成半的馬來支持率成為馬來政治的第一大黨。馬來與非馬來選票往兩邊跑,正是本次選舉產生懸峙議會的最主要原因。實際上,政治極化一直以來都存在,而2022年大選的懸峙議會僅是將這個現象更突顯出來。
如何保障馬來人的權益這個命題,一直以來都是大多數大馬半島的馬來選民在投票時最關注的議題。由阿末扎希領導的巫統在慕尤丁與依斯邁沙比利任相期間,試圖扳倒以馬來政黨為主的政府;加上部分馬來選民在宗教與族群議題上向右轉,即摒棄相信各族群協和式的政治協商模式,巫統最終面臨大潰敗,國盟成為馬來選民的主流選擇。
華、印裔則主要是關注經濟與教育上能否受到公平對待來決定什麼政黨或聯盟成為其首選。當中的許多選民已不再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試圖爭取族群平等來展現少數族裔的權益。兩者差別在於,後者可能須摒棄憲法上所提及的土著/馬來人特權的條文,即各領域的競爭上不再有土著和非土著的差別對待。對此,非土著現在持有較為務實的態度,心中瞭解在無法扭轉被差別對待的前提下,至少能在教育、就業與經商的領域獲得公平的對待。
然而,馬來選民所關注的馬來人權益,更直白的說是馬來人的政治尊嚴,一直以來就和華、印裔所爭取的公平對待多少有零和關係。加上近年來馬來選票市場揮別了過去巫統一黨獨霸的時代,各政黨無所不用其極地爭取已分散的馬來選票,當種族民粹或偏鋒式的呼喊更能獲得支持的情況下,族群極化的現象更走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對此,政府在施政上經常須要顧全大局,有時則被迫實行順得哥來失嫂意的決定。正因為如此,政治的穩定性受到了挑戰。
默迪卡民調中心在2023年2月份發佈的民調,便可看出各族群間的政治想象具有顯著差異。其中,非馬來受訪者對首相和政府的滿意度明顯高於馬來選民。這證明了為數不少的馬來選民對團結政府抱持懷疑的態度。若未來政府的滿意度開始下滑,這時政府的正當性,必然會受到獲得過半馬來選民支持的國盟的質問。
無可否認的是,國盟在野的這段時間,就政府施政方面完全無法提出建設性的反對與替代建議,足以顯現該聯盟在理性問政上極不理想。正是如此,希盟與國陣更須當心,因為無法從施政上提出意見,則將讓他們在即將舉行的6州選舉以打偏鋒的姿態,即透過渲染和煽動種族與宗教議題來獲得選民的支持。
自新屆國會在2023年2月份復會後,相信大家也看到國盟國會議員許多讓人啼笑皆非的發言。反對黨領袖韓沙錯誤將各季度的經濟表現變動,當成是年度經濟表現的變動,遭到經濟部長拉菲茲的嘲諷。浮羅交怡國會議員甚至表示國會會議的發言可能遭到國外的監聽。這些讓民間笑掉大牙的荒謬言論,卻可能不及國盟提出房地部向鄰國建屋發展局取經會不利於馬來人的言論而更受到馬來社會的重視。以上種種的例子讓我們發現到,許多政治問題在族群之間存在著南轅北轍的看法。
在似乎陷入政治與種族極化的死結之際,我們或許可以從經濟課題著手。根據上述所提及的默迪卡民調中心的選後民調,民眾認為新政府最應優先關注的議題分別為創造就業機會、薪資差距和帶回外商投資。民間的看法似乎認為,只要擺脫2018年以來政治不穩定的局面,並專注於擴大經濟蛋糕,便可刺激經濟成長、強化馬幣,同時帶動薪資水平。若薪資提升,強大的民間購買力可讓整個市場復甦。
2022年大選的綠潮讓國盟崛起,馬來西亞也面臨種族議題極化的嚴峻挑戰。事實上,能讓這個大火燃起來的其中一個因素,正是經濟的低靡使到國人的荷包緊縮。之後,選民藉著政客所渲染的族群情感而獲得政治上的寄託,使得大打種族與宗教牌的政黨得以迅速崛起。雖然族群問題在未來很有可能無法完全被克服,但是隻要政府不把精力過於集中在政治的算計上,而是努力地將振興經濟視為優先工作,並阻遏經濟問題的惡性循環,相信最終能夠減緩國內政治極化的現象,讓政治與族群對立的氛圍降溫。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