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锤子、凿子、一座石山和百年时间,你可以做出什么东西?
当人类倾尽洪荒之力,用尽所有的智慧,穷尽一生地做着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奇迹往往就此产生。
ADVERTISEMENT
在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文达雅(Vindhya)山壁上,整齐排列着一连串以佛教之名打造的石窟。这些石窟的所有构造,无论是石柱、拱门、大厅、佛坛、雕像,皆是从同一块岩壁雕刻而成,每一处都连接在一起,在景色秀丽的幽山深谷中形成一条别有洞天的巨龙。
我说的是阿旃陀(Ajanta)石窟。
阿旃陀石窟:壁画艺术登峰造极
隐藏在深山密林中的阿旃陀石窟,一共有30座,大小不一,开凿时间也不尽相同,其中5座是举行佛教仪式的支提(Chaitya),其余皆为僧侣修行用的毗诃罗(Vihara)。毗诃罗呈长方形,小卧室连接着主殿堂,侧边是佛陀与其他神明的神龛;支提的特征则是大教堂般的长廊,拱形天顶,正面为宽大的方窗,后部穹窿的中央放置着祭拜的供品。
根据历史记载,阿旃陀石窟群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6世纪时期,正值阿育王时代,最初兴建的目的是为了在雨季时提供信徒一个膜拜与休息的场所,后来渐渐作为居所和集会之用。当年在几乎垂直的岩壁上挖凿辟洞时,开凿者并没有预定的计划,因为当时开凿者只能沿着岩石上凿成的石阶登上峭壁工作。他们先在悬崖上挖一个洞,然后从里向外从上向下一点一点把石头凿出来,最后才在四壁和天花板上绘画。
构图繁密,画工精细
13世纪时期,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阿旃陀石窟也逐渐荒废而沦为兔窟,从此湮没在德干(Deccan)的山林之中,被历史吞没。一直到1819年,当时的英国军官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上山狩猎,在追踪一只老虎时意外发现其中一座石窟,从此揭开了印度艺术史上辉煌的一页。空寂许久的溪谷,仿佛又响起锤凿之声,在历史的山河打造渊远时代的见证。
瓦格河(Waghore River)在天然成马蹄形的陡崖下悠悠流淌,我随着人流爬上岩石山的山腰处,在细雨中一一造访这些以佛教之名打造的石窟。第1号石窟属于大乘佛教的毗诃罗,入口处绘制着莲花手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画工精细,纷繁优美,被视为是阿旃陀壁画的代表作,虽然历经沧桑而显得斑驳,勉强看上去,依然可以看到它鲜活的用色和逼真的勾勒。
赤着脚走入石窟内,窟内一片清凉,天花板与石柱上都爬满动物、植物以及各种几何图案的壁画,内墙上隐隐约约绘画着佛陀的生平事迹,不但色彩典丽主题生动,而且内容多元构图繁密。石窟最里面还供奉着一尊3米高的佛陀石像,从左、中、右3个不同角度,竟然可以看出痛苦、快乐和冥想3种不同神态,好是神奇。虽然窟内光线幽暗,但游人还是可以通过安置在内的小灯欣赏壁画。
印度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第10号石窟属于小乘佛教的支提,除了是阿旃陀最大及最古老的石窟──据说建于公元前2世纪,也是当年史密斯第一个发现的石窟。
登上石窟,洞门的确非常大,为了采光,门上还开出半圆大窗,窟内的拱顶乍看之下仿佛刻意模仿木制结构,雕刻得像木头的美丽横梁架在长廊的石柱上,一尊以岩石雕刻而成的八角佛塔矗立在后殿。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彩绘都已剥落损坏,仅有部分有幸得以保存下来,包括史密斯当年留在石柱上的印记。
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为人瞩目的艺术,几乎每一座石窟的内墙与天花板上,都绘满绚丽的壁画与细致的雕刻,据说每一寸雕刻原本都上了色,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资料解说,壁画的内容主要以佛教为主,大多描绘佛陀一生的事迹,题材据说直接取自佛经,也描写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的情景。
阿旃陀石窟集建筑、雕刻与绘画之大成,是印度佛教艺术保留至今最完好的范例,也是佛教艺术史上不可复制的经典之作。
阿旃陀后来的衰弱,其实并没有导致这一门石窟艺术销声匿迹,反而让另一个经典崛起并达到巅峰。
埃洛拉石窟:雕刻技艺震撼人心
在东北方崛起的埃洛拉(Ellora)石窟群,建于7至10世纪时期,由12座佛教石窟、17座印度教石窟和5座耆那教(Jainism)石窟组成,逶迤散落在长达2公里的萨雅迪利山丘(Charanandri Hill)上。吊诡的是,阿旃陀的衰弱,正好也是因为埃洛拉的崛起。
埃洛拉石窟距离阿旃陀石窟100公里左右,比后者来得年轻。考古学家将埃洛拉石窟群由南向北依序编号,南端第1至第12号石窟属于佛教,中端第13至第29号石窟属于印度教,北端第30至第34号石窟则属于耆那教。
我不胜其烦地造访了每一座石窟,上蹿下跳地上上下下审视一番,许多石窟都拥有宽阔的前庭,寺庙外观与内部结构一样精巧,精细的雕塑从岩壁喷涌而出,沿着门梁与天顶疯狂生长。这些出自工匠手里的雕刻,仿佛不是坚硬的山石,而是柔软的桦木。
更有趣的是,这些排列有序彼此相邻的石窟群,非但没有因为彼此的不同而先后遭到嬗替或破坏,反而还因为彼此的不同而互相融合兼容并蓄,彻底体现了古印度对多元宗教的包容与和谐。
凯拉萨神庙,旷世石雕钜作
在众多石窟当中,最壮观吸睛之作非第16号石窟──凯拉萨神庙(Kailasa Temple)莫属。凯拉萨神庙以凯拉萨山(Mount Kailash)为鉴,是湿婆的喜马拉雅住所。一脚踏入精致典雅的凯拉萨神庙,满天神佛的情景立即扑面而来,一头头栩栩如生的大象和狮子,在底部托起整座犹如战车的主殿,不知名的神像四处林立在布满精巧雕刻的外墙上。
主殿顶端的战车处,据说原本由一层白色石膏覆盖着,为了使它看起来像下雪的喜马拉雅山脉;主殿高塔外壁上一个个凌空飘舞的飞天雕像,乍看之下仿佛具有火山般的爆发力和流星般的跃动感,四周石壁回廊上也爬满了大量叙述印度神话的雕塑,咫尺外的庙宇与尖塔不动声色地直指上空,充分展现出独特的创造力和不同凡响的手工艺。
与阿旃陀石窟一样,这些神殿、石壁、回廊、庙宇、尖塔,以及每一根柱子、横梁、门廊、大堂等,皆是从同一块岩壁雕刻而成,并且全都互相连接在一起,天人合一的完美技艺,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凯拉萨神庙建于公元8世纪,是克利希那国王一世(King Krishna I)为了纪念战争胜利而建。这座高达5层楼、拥有半个足球场规模的宏伟神庙,据说由7000个工匠一锤一凿、由上往下直接从山崖岩壁中锤凿出来,整个工程只用锤子凿子,完全没有使用石头以外的建材或配件,稍有闪失大概便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
建筑师与工匠把建造神庙当作一件旷世石雕巨作,耗时150年,前前后后一共移走了20万吨石头,简直把愚公移山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惊心动魄的经典之作,更是岩石史诗的鬼斧神工,其建造的计划与精准度大概要叫仰赖各种先进技术的现代建筑师汗颜。
阿旃陀拥有辉煌经典的壁画,埃洛拉则拥有精美细致的雕刻艺术;阿旃陀叙述了古印度佛教的历史变迁,埃洛拉则融合了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的元素。
佛影无边的阿旃陀和超神入化的埃洛拉,凭借着信仰的力量把宗教与艺术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为世界留下了隽永不朽的传奇。
延伸阅读: 【印度】暮光之城,藏身丛林的乌托邦 【印度】斯皮提山谷/印藏边界的中土世界 【印度】探世遗之秘,品时刻之妙 【印度】穿行喜马拉雅山脉的玩具火车 【印度】印度圣城瓦拉纳西,最后一场洗礼 【印度】拉达克/隐藏在印度的人间天堂 【印度】加尔各答,仁爱之家义工行 【印度拉达克】嘟嘟村,印巴边界的世外桃源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