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錘子、鑿子、一座石山和百年時間,你可以做出什麼東西?
當人類傾盡洪荒之力,用盡所有的智慧,窮盡一生地做著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奇蹟往往就此產生。
ADVERTISEMENT
在印度西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文達雅(Vindhya)山壁上,整齊排列著一連串以佛教之名打造的石窟。這些石窟的所有構造,無論是石柱、拱門、大廳、佛壇、雕像,皆是從同一塊巖壁雕刻而成,每一處都連接在一起,在景色秀麗的幽山深谷中形成一條別有洞天的巨龍。
我說的是阿旃陀(Ajanta)石窟。
阿旃陀石窟:壁畫藝術登峰造極
隱藏在深山密林中的阿旃陀石窟,一共有30座,大小不一,開鑿時間也不盡相同,其中5座是舉行佛教儀式的支提(Chaitya),其餘皆為僧侶修行用的毗訶羅(Vihara)。毗訶羅呈長方形,小臥室連接著主殿堂,側邊是佛陀與其他神明的神龕;支提的特徵則是大教堂般的長廊,拱形天頂,正面為寬大的方窗,後部穹窿的中央放置著祭拜的供品。
根據歷史記載,阿旃陀石窟群建於公元前2世紀至6世紀時期,正值阿育王時代,最初興建的目的是為了在雨季時提供信徒一個膜拜與休息的場所,後來漸漸作為居所和集會之用。當年在幾乎垂直的巖壁上挖鑿闢洞時,開鑿者並沒有預定的計劃,因為當時開鑿者只能沿著岩石上鑿成的石階登上峭壁工作。他們先在懸崖上挖一個洞,然後從裡向外從上向下一點一點把石頭鑿出來,最後才在四壁和天花板上繪畫。
構圖繁密,畫工精細
13世紀時期,佛教在印度開始衰落,阿旃陀石窟也逐漸荒廢而淪為兔窟,從此湮沒在德干(Deccan)的山林之中,被歷史吞沒。一直到1819年,當時的英國軍官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上山狩獵,在追蹤一隻老虎時意外發現其中一座石窟,從此揭開了印度藝術史上輝煌的一頁。空寂許久的溪谷,彷彿又響起錘鑿之聲,在歷史的山河打造淵遠時代的見證。
瓦格河(Waghore River)在天然成馬蹄形的陡崖下悠悠流淌,我隨著人流爬上岩石山的山腰處,在細雨中一一造訪這些以佛教之名打造的石窟。第1號石窟屬於大乘佛教的毗訶羅,入口處繪製著蓮花手菩薩和金剛手菩薩,畫工精細,紛繁優美,被視為是阿旃陀壁畫的代表作,雖然歷經滄桑而顯得斑駁,勉強看上去,依然可以看到它鮮活的用色和逼真的勾勒。
赤著腳走入石窟內,窟內一片清涼,天花板與石柱上都爬滿動物、植物以及各種幾何圖案的壁畫,內牆上隱隱約約繪畫著佛陀的生平事蹟,不但色彩典麗主題生動,而且內容多元構圖繁密。石窟最裡面還供奉著一尊3米高的佛陀石像,從左、中、右3個不同角度,竟然可以看出痛苦、快樂和冥想3種不同神態,好是神奇。雖然窟內光線幽暗,但遊人還是可以通過安置在內的小燈欣賞壁畫。
印度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第10號石窟屬於小乘佛教的支提,除了是阿旃陀最大及最古老的石窟──據說建於公元前2世紀,也是當年史密斯第一個發現的石窟。
登上石窟,洞門的確非常大,為了採光,門上還開出半圓大窗,窟內的拱頂乍看之下彷彿刻意模仿木製結構,雕刻得像木頭的美麗橫樑架在長廊的石柱上,一尊以岩石雕刻而成的八角佛塔矗立在後殿。美中不足的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彩繪都已剝落損壞,僅有部分有幸得以保存下來,包括史密斯當年留在石柱上的印記。
壁畫是阿旃陀石窟中最為人矚目的藝術,幾乎每一座石窟的內牆與天花板上,都繪滿絢麗的壁畫與細緻的雕刻,據說每一寸雕刻原本都上了色,富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根據資料解說,壁畫的內容主要以佛教為主,大多描繪佛陀一生的事蹟,題材據說直接取自佛經,也描寫當時印度社會生活和宮廷生活的情景。
阿旃陀石窟集建築、雕刻與繪畫之大成,是印度佛教藝術保留至今最完好的範例,也是佛教藝術史上不可複製的經典之作。
阿旃陀後來的衰弱,其實並沒有導致這一門石窟藝術銷聲匿跡,反而讓另一個經典崛起並達到巔峰。
埃洛拉石窟:雕刻技藝震撼人心
在東北方崛起的埃洛拉(Ellora)石窟群,建於7至10世紀時期,由12座佛教石窟、17座印度教石窟和5座耆那教(Jainism)石窟組成,逶迤散落在長達2公里的薩雅迪利山丘(Charanandri Hill)上。弔詭的是,阿旃陀的衰弱,正好也是因為埃洛拉的崛起。
埃洛拉石窟距離阿旃陀石窟100公里左右,比後者來得年輕。考古學家將埃洛拉石窟群由南向北依序編號,南端第1至第12號石窟屬於佛教,中端第13至第29號石窟屬於印度教,北端第30至第34號石窟則屬於耆那教。
我不勝其煩地造訪了每一座石窟,上躥下跳地上上下下審視一番,許多石窟都擁有寬闊的前庭,寺廟外觀與內部結構一樣精巧,精細的雕塑從巖壁噴湧而出,沿著門梁與天頂瘋狂生長。這些出自工匠手裡的雕刻,彷彿不是堅硬的山石,而是柔軟的樺木。
更有趣的是,這些排列有序彼此相鄰的石窟群,非但沒有因為彼此的不同而先後遭到嬗替或破壞,反而還因為彼此的不同而互相融合兼容幷蓄,徹底體現了古印度對多元宗教的包容與和諧。
凱拉薩神廟,曠世石雕鉅作
在眾多石窟當中,最壯觀吸睛之作非第16號石窟──凱拉薩神廟(Kailasa Temple)莫屬。凱拉薩神廟以凱拉薩山(Mount Kailash)為鑑,是溼婆的喜馬拉雅住所。一腳踏入精緻典雅的凱拉薩神廟,滿天神佛的情景立即撲面而來,一頭頭栩栩如生的大象和獅子,在底部托起整座猶如戰車的主殿,不知名的神像四處林立在佈滿精巧雕刻的外牆上。
主殿頂端的戰車處,據說原本由一層白色石膏覆蓋著,為了使它看起來像下雪的喜馬拉雅山脈;主殿高塔外壁上一個個凌空飄舞的飛天雕像,乍看之下彷彿具有火山般的爆發力和流星般的躍動感,四周石壁迴廊上也爬滿了大量敘述印度神話的雕塑,咫尺外的廟宇與尖塔不動聲色地直指上空,充分展現出獨特的創造力和不同凡響的手工藝。
與阿旃陀石窟一樣,這些神殿、石壁、迴廊、廟宇、尖塔,以及每一根柱子、橫樑、門廊、大堂等,皆是從同一塊巖壁雕刻而成,並且全都互相連接在一起,天人合一的完美技藝,簡直令人歎為觀止。
凱拉薩神廟建於公元8世紀,是克利希那國王一世(King Krishna I)為了紀念戰爭勝利而建。這座高達5層樓、擁有半個足球場規模的宏偉神廟,據說由7000個工匠一錘一鑿、由上往下直接從山崖巖壁中錘鑿出來,整個工程只用錘子鑿子,完全沒有使用石頭以外的建材或配件,稍有閃失大概便會造成無法彌補的錯誤。
建築師與工匠把建造神廟當作一件曠世石雕鉅作,耗時150年,前前後後一共移走了20萬噸石頭,簡直把愚公移山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不僅是驚心動魄的經典之作,更是岩石史詩的鬼斧神工,其建造的計劃與精準度大概要叫仰賴各種先進技術的現代建築師汗顏。
阿旃陀擁有輝煌經典的壁畫,埃洛拉則擁有精美細緻的雕刻藝術;阿旃陀敘述了古印度佛教的歷史變遷,埃洛拉則融合了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的元素。
佛影無邊的阿旃陀和超神入化的埃洛拉,憑藉著信仰的力量把宗教與藝術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巔峰,為世界留下了雋永不朽的傳奇。
延伸閱讀: 【印度】暮光之城,藏身叢林的烏托邦 【印度】斯皮提山谷/印藏邊界的中土世界 【印度】探世遺之秘,品時刻之妙 【印度】穿行喜馬拉雅山脈的玩具火車 【印度】印度聖城瓦拉納西,最後一場洗禮 【印度】拉達克/隱藏在印度的人間天堂 【印度】加爾各答,仁愛之家義工行 【印度拉達克】嘟嘟村,印巴邊界的世外桃源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