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臺灣宜蘭參加“CHEER UP ASIA 興新亞洲”論壇活動,主辦當局把感謝宴設於廟前,請來宜蘭渡小月到會,在廟旁煮食辦桌,為大家辦了二十幾桌的豪宴。人聲喧鬧中,第一道上桌的五福臨門,碟中插著煙花棒,一閃一閃的小火光,彷彿把粉肝粉腸、鴨賞、海蜇皮、紅糟肉和海苔絲的美味提升了。
同桌的臺灣朋友很好奇,馬來西亞有沒有辦桌傳統?當然有啊,在酒樓餐廳未普及化之前,這樣的民俗筵席,在任何喜慶的日子裡,把外燴傳統發揚光大,帶給人們許多難忘的飲食回憶。
ADVERTISEMENT
在北馬,老一輩的福建人把辦桌稱為“做桌”(zho tok),負責炊煮的廚師們叫“總鋪”,出席辦桌宴的客人,會說去“吃桌”(jiak tok)。做桌和吃桌這兩個詞,完全口語,“桌”放在這詞裡,意象豐富,彷彿有了生命。負責煮的和負責吃的,一桌子的澎湃好料,都是大家的終極目的。
吃過最厲害最轟烈的辦桌,是檳城浮羅山背爛蕉園(真有此名)的福德祠神誕(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及八月初二)廟前宴會,我把它稱為“山宴”。這在山上開席,由客家山民烹煮辦理,需要繞過重重山路,才能吃到的山中宴席,已經存在上百年。
每年兩次的山宴,儘管路遙山遠,為了這一餐,乘車上山的人一路顛簸,徒步上山的人緩緩前行,騎車上山的男女一路蜿蜒,亦甘之如飴。當你見到為大家煮食的廟宇伙頭軍們,用柴火煮出魚鰾湯、炒什錦菜、滷肉、白斬雞、芋頭扣肉和鹹菜燜豬肉等,吃下去的就是見識和地方文化歷史的探索。
早年的鄉鎮的生活裡,辦桌是大人小孩一年內難得享受幾回的豪吃會。我一直記得小時候家裡和鄰里辦桌的情景,甚至還記得一些菜餚的味道,更不會忘記同齡小朋友搶吃的快樂。
逢有嫁娶,大人就會搭起臨時地棚,準備排列整齊的桌椅,深綠色的棚子和散發鐵鏽味的桌椅,預告著一頓盛宴的到來。由親朋戚友組成的總鋪部隊,用幾桶大煤氣,更久之前是火水爐、幾籠蒸籠、幾口大鍋子,就能在一旁架起簡易的爐灶。另外一組左鄰右舍,此時必主動幫忙。通常,他們是提早交來紅包賀喜後,就捲起袖子洗菜、挑菜、切菜、洗淨碗筷,待宴會使用。
在物資貧乏的歲月裡,辦桌的熱鬧與豐盛,和當今大小宴會都可以舒服安坐在酒樓餐廳裡起筷解決,真是兩碼事。回想起來,有不少辦桌菜已經慢慢消失於時(食)光中,比如凍雞、黃梨炒雞內臟、腰果炒雞丁……
相關文章: 張麗珠/收信快樂 張麗珠/年度儀式感 張麗珠/獨立書店日誌 張麗珠/返鄉青年 張麗珠/COEX村民記 張麗珠/木棉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