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专题

|
发布: 4:30pm 16/05/2023

设计

老师

校园

居銮

銮中

领袖

空间改造

土木工程

學生的理想校園——你會希望改造成什麼樣子?

报道:本刊 梁慧颖;摄影:居銮中华中学提供照片

如果你有機會改造校園的某個角落,你會希望將那裡改造成什麼樣子?

對於理想中的校園,也許學生要求的並不多,他們只希望校園裡有更多休閒空間——一個能讓他們盡情放鬆的小天地。

ADVERTISEMENT

居鑾中華中學2023年領袖訓練營的主題是“公共的凝視:空間規劃與實務”,學生提出對於校園的設計方案。

一般的領袖訓練營,通常都是通過一連串的團建活動培養學生的領袖素質,但柔佛居鑾中華中學早前舉辦的領袖訓練營有點不一樣,在那三天兩夜裡,學生討論空間設計和理想中的校園,主題就叫“公共的凝視:空間規劃與實務”。

學生的提案五花八門,但他們理想中的校園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希望有一個真正屬於學生的休閒空間。

雖然嚴格來說,學校食堂和操場這些地方也算是休閒空間,但訓練營導師林採郡說,學生覺得這些地方不是人太多就是有點悶熱,他們渴望一個有綠植、有樹蔭的休閒空間,好讓他們上了一天的課之後,能有個地方好好放鬆,不管是要在這裡跟同學討論事情或閒聊都好。

另一位導師鄭暉印象深刻的是,有學生說他想要有個地方讓他放空,這個地方即使什麼都沒有也無所謂。

鄭暉本身是系畢業,他觀察發覺華人普遍有種觀念,認為只要是土地就應該物盡其用,比較少有空間留白這樣的概念。但學生的想法不一樣,他們覺得校園裡的每個地方都早已被定義,而他們想要的不過是一個不需要有任何功能的空間,只要能讓他們享受片刻寧靜就好。

訓練營導師有著不同的學術背景,他們從各自的專業角度打開學生對於空間設計的視野。左起鄭俊健、張健毅、林採郡和鄭暉。
林採郡(左起)、陳建泯和張健毅都是鑾中校友,他們擔任領袖訓練營的導師,引導學弟妹一起關注校園的空間規劃。

不同專業校友談空間規劃

鑾中這次的領袖訓練營總共有4位導師,除了林採郡和鄭暉兩位在職老師,還有建築師張健毅和藝術學院講師陳建泯,他們4人都是鑾中校友。

這4位校友最初想在居鑾辦些活動,希望吸引當地人更多地參與居鑾的建設。林採郡說:“因緣際會,我們知道學校要辦領袖訓練營,我們就提議不如在學校試試看做校園的空間規劃,希望提升學生對學校的情感連結,也希望他們關注學校的空間規劃。”

參加領袖訓練營的學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他們都是學校的社團幹部,剛開始未必每個人都瞭解什麼是公共空間,什麼是空間規劃。鄭暉說:“在學校這個環境,學生除了他教室那個壁報板以外,其他東西基本上都已經固定成形了。這種情況下,你突然叫他打破框架,對他們來講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在活動前先試玩一遍。”

4位導師各有專長,他們從不同角度打開學生視野,比如政治系出身的林採郡,她在講座上從公民社會的角度,引領學生思考校園和使用者的關係。從西班牙返馬的建築師張健毅,則跟學生談什麼是過渡空間,然後要學生思考過渡空間該如何設計,幫助學生建立設計思維。

也因為4位導師各有不同的專業背景,連帶他們帶領的小組也各有不同風格。例如,鄭暉的專業是土木工程,他帶領的小組多以平面圖闡述設計概念,而陳建泯美術系出身,他帶領的小組則多以繪圖和拓印的方式表達想法。

學生提案反映需求

當學生對空間規劃有了概念,他們的任務是選定校園內一個地方作為基地,然後提呈企劃書,設想如何善用或改造這個空間。

綜觀各小組的提案,鄭暉印象深刻的是他所帶領的其中一個小組,這個小組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組人建議蓋溫室,另一組人想要打造一個舞臺,雙方為此激烈爭論,最後大家決定互相讓步,把空間一分為二,既做溫室也做舞臺。

說到底,學生是校園的最大使用者群體,他們的設計提案都是從自身角度出發,反映他們對校園空間的需求。像林採郡所帶領的其中一個小組,他們眼見校園內有個平臺平時無人使用,他們便提議在那裡種一些植物和鋪上人造草皮,好讓學生下課後到那裡休息,不然的話,那個地方就只是一個大家會路過的空間而已。這個建議顛覆很多大人對於這空間的刻板印象,所以如果願意聆聽學生的建議,說不定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鑾中領袖訓練營導入空間規劃這個主題,使得這項活動不純粹訓練學生如何把社團搞好而已。總策劃鄭俊健老師說,活動引入這個主題一來能讓學生接觸學校課程以外的知識領域,再來是希望學生明白不要為了批判而批判,應該學會針對問題提出實質的建議方案。他也希望學生“在思維上走出校園”,所以邀請校友回校擔任導師,好讓學生聽到一些來自職場的聲音。

“學生們一開始不太敢問為什麼,”林採郡說,許多參加領袖訓練營的學生都是來自制服團體,他們習慣於絕對服從,即使心裡有很多疑問也未必敢說,所以她在第一場分享會就鼓勵學生勇敢發問,“結果學生髮覺原來問了之後可以得到解答,那他們就越來越勇敢發問和大膽假設,然後小心驗證他們的企劃可行性有多高,這一點我覺得蠻好的。”

老師理想中的校園呢?

學生提出了他們對於校園的想像,那麼老師呢?老師的理想校園又是什麼模樣?

林採郡:青少年通常都有很多困惑,困惑於自己為什麼要讀書,自己現在到底在幹嘛,未來要幹嘛之類的。我理想中的校園要有很多綠植,而且要有很多羊腸小徑,學生走在羊腸小徑時可以去思考他的困惑,想著想著就走到他上課的地方。

鄭俊健:我理想中的校園要有很多運動設施,不只是籃球場和排球場,希望還有例如攀巖的設施,讓學生有更多不同的嘗試。另外,現在的教室大部分都已定形,可以的話,希望開放更多空間讓學生自由組隊,去討論課程以外的議題。

鄭暉:以前讀大學時,我就喜歡去有很多樹的地方,所以像採郡老師所說,理想中的校園應該要有很多綠植。另一方面,我們作為公民有表達看法的權利,如果校園裡有一面牆或是一個佈告欄讓學生抒發己見,我覺得很棒,起碼有個空間讓學生表達意見和看法,總比他們在網上謾罵來得好。

領袖訓練營結束後,雖然學生的設計提案不見得會落實,但幾位老師打算把學生的提案展示在佈告欄,邀請其他學生一起思考校園的空間規劃。

“我們都知道,設計這件事沒有優劣之分,只有更好的設計,沒有最好的設計。”鄭暉說,如果能喚起學生一起關注校園的空間規劃,那已然是很棒的收穫。

從20組的提案中,最後選出4組上臺做簡報,這是其中一組受外賓青睞的提案。

從20組的提案中,最後選出4組上臺做簡報,這是其中一組受外賓青睞的提案。

小組代表李葛受訪時說,他們選定的這塊區域位於科學大樓旁,目前用途是學校停車場。他們建議保留原來的亭子,因為這個亭子承載著很多學生和校友的記憶,所以不宜隨意拆除。至於原有的籃框,現在很少學生會在這裡打籃球,所以他們建議在其中一個籃框底下建水池,這個水池一方面可以養魚,供理科生觀察魚類,另一方面可以打造成許願池,投籃成功即意味實現願望的機會就越高。

另外,他們建議在這片空地建一座溫室種菜,這樣一方面可以綠化校園,另一方面希望有了菜園後,原已關閉的學校園藝社能因此復活。

他們還建議在這裡做一個圍欄養小動物,因為理科生上課常需要觀察小動物,與其不懂下課後要如何處置那些小動物,不如就把它們養在校園裡。

討論過程中,小組成員其實經歷過不少意見碰撞,例如有人提議在這裡建攀巖牆;有人認為應該把亭子拆掉。最後大家採納這個方案,因為這個方案既能達到綠化校園的目標,又能吸引學生回到這校園的一隅。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