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臟結構就如一所結構精密的房屋,其中心血管就像房子的水管,心瓣膜就像房子的門窗,至於心律則是電路系統,只要其中一部分出了問題,那就會導致房子受影響。因此要避免問題的出現,除了降低風險因素之外,平時的檢驗就是關鍵所在。
ADVERTISEMENT
早前衛生部副部長魯卡尼斯曼指出,心臟病至今仍是我國的健康頭號殺手,而根據2021年大馬統計局資料,缺血性心臟病也就是所謂的冠心病,一直都是我國人民的頭號殺手,也因此有醫生曾如此形容,現代男女必須把心臟健康管理及降低心臟病風險因素列為健康必修課。
人的心臟結構就如一所結構精密的房屋,其中心血管就像房子的水管,心瓣膜就像房子的門窗,至於心律則是電路系統,只要其中一部分出了問題,那就會導致房子受影響。因此要避免問題的出現,除了降低風險因素之外,平時的檢驗就是關鍵所在。
當一個人的心臟運作功能出現了停頓,且超過一定時間,那就會有生命危險,這可從新聞報道不時有提及某某人在進行激烈運動時驟然倒下,或者在駕駛途中突然胸口劇痛而猝死等,通常這類意外絕大部分是心血管疾病所造成。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可分為無法避免(non modifiable)以及可避免(modifiable)。所謂無法避免指的是患者的年齡(退化)、性別(相比有雌激素保護的女性,男性罹患冠心病幾率會較高)以及家族病史(包括父母及家屬的病史)。
至於可避免的風險因素則包括抽菸、酗酒、缺乏運動、熬夜、肥胖、三高(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壓)、不健康的生活作息以及長期處於高壓下等。而除了上述提及無法避免的風險因素之外,如今大部分現代男女估計都免不了有一至多種以上的風險因素。而事實上,心血管疾病確實有年輕化的趨勢,以前通常有心臟病發的皆是上了年紀的中年或長者,但如今哪怕30餘或40餘歲的患者也不少。
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一詞已一針見血地指出就是因一個人的心臟血管出現阻塞造成缺血的問題,而阻塞的原因是因脂肪或鈣化積累在血管表皮而形成。若是阻塞程度到70%就屬於嚴重,此時患者會出現胸痛、胸悶及走路氣喘等症狀,甚至到了某個階段會出現心絞痛(angina pectoris)的感覺,而有健康意識的患者到了這個時候是會主動求醫。
那求醫之路是怎樣呢?當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察覺自己已出現諸如心血管疾病的一系列症狀,及早求醫是必須的;而醫生除了通過一般的問診之外,也有諸多可檢測的儀器,比如檢測是否有心肌梗塞的心電圖(ECG)、檢測心跳、血壓的運動(跑步機)壓力測試(cardiac stress test)、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以及血液檢驗如肌鈣蛋白檢測(troponin test)等。
通過一系列的檢測後,醫生即可通過報告來診斷心臟功能是否有異常,若有嚴重阻塞的可能性,那就須進行下一步檢測即血管造影(angiogram)來確定阻塞程度,若是超過70%就須進行血管成形術(angioplasty),也就是俗稱的通波仔。通波仔的風險少於0.1%,一般上是在血管造影后若證實阻塞嚴重超過70%即須用上。
那回到關鍵所在,到底該如何守護心臟健康呢?除了要減少風險因素如戒菸、飲食均衡、適量運動及舒緩壓力等,或者有三高問題就把它控制好,必要時諮詢醫生且遵循用藥指示。再來若有家族病史或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的男女,建議須定期做心臟檢查,若是在日常生活中察覺有諸如心血管疾病的症狀,越早諮詢醫生進行評估,以採取合適的治療措施也是對個人健康負責。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