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真正的兇手自首,DNA也確認了該嫌犯。雖然司法證實了少年們是無辜的,但多少人因為自己的歧視可能害死5條無辜性命的行為反省?至少,特朗普至今都沒為此事道過歉。
《有色眼鏡》改編自1989年紐約5名非裔少年被栽贓性侵併殘忍攻擊女子的案件,當年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和種族歧視爭議。光是第一集就已經非常沉重,陰暗的色調、快速的節奏、孩童們無辜又恐懼的神情,都成功營造出本劇的主軸,完美示範了權力嚴重不對等下的窒息式壓迫。
ADVERTISEMENT
劇名“當他們看見我們”說明了社會對5名少年“嫌疑人”的視角如何影響了整件事情的走向,尤其深深影響了5人的命運和人生。當我們看見他者,看到的除了是不同的膚色,往往也是有色眼鏡。
權力如何製造罪犯
一個尋常的夜晚,一名白人女子一如往常到紐約公園跑步,遭到了殘暴的強姦和傷害。5名非裔少年僅僅因為路過,在案發的同一座公園的北部出現,就成為了嫌疑人。
在尋找“犯人”時,警察有意識只挑年滿16歲的下手,因為法律規定16歲以下的未成年少年不得在沒有監護人的陪同下接受盤問和偵察。年滿16歲的孩子可以“合法”地單獨被審問,以便警方進行各種恐嚇,迫使他們歸順,提供假口供,簽署放棄尋求律師權利的文件,甚至認罪。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面對案情和孩子們口供無法協調的漏洞,警察們自編自導把故事合理化,再尋找可以填補漏洞的合適角色去“完美化”案情。5名孩子在高壓下,相互指控明明事先互不相識的彼此為“兇手”。在拘留室內,他們為了自己的“謊言”向彼此道歉,卻也相濡以沫。
歧視能殺人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當年還未從政,就已對社會政治展現了積極的參與度,當然也包括其一貫的種族主義立場。當年案件發生後,他運用其財勢,在各大報章媒體刊登廣告,號召恢復死刑,更坦言針對的就是該5位嫌疑犯。在社會輿論加上有心人士的煽風點火下,5位少年和家人都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和傷害。[1]
最終真正的兇手自首,DNA也確認了該嫌犯。雖然司法證實了少年們是無辜的,但多少人因為自己的歧視可能害死5條無辜性命的行為反省?至少,特朗普至今都沒為此事道過歉。而且,當DNA技術證明了5人清白,特朗普依然在競選總統期間堅持他們是有罪的。更不要說其任職美國總統期間共和黨政府對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的鎮壓和對人權的無視(當然民主黨也是半斤八兩)。
有一次在辦公室忍不住和某位同事吵架,只因對方說了一句“特朗普很善良”。在其他同事眼裡,我為了“政治人物”和人爭吵很“無聊”。政治不只是政治,歧視也不僅是歧視,“無聊”的背後承載的是血淋淋的無辜生命。
摘不下的有色眼鏡
30年過去了,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解決了嗎?
2014年18歲的非裔青年Michael Brown在未攜帶武器及與他人沒有任何身體接觸的情況下遭到28歲的白人警員Darren Wilson射殺,最終免於起訴;2015年,19歲的非裔青年Tony Robinson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因白人警員Matthew Kenny覺得他有傷害他人的嫌疑而連開7槍將其殺害,警員最後被判正當防衛,無罪釋放;2016年,32歲非裔Philando Castile與其伴侶及她4歲的女兒行駛期間遇到警察截查,他主動告知警察車上有有牌照槍支,警察以誤會他是通緝犯為由將其槍殺,警員最後被判無罪……[2]不久前,美國又發生了一宗非裔少年僅僅因為拜訪友人時敲錯門,被白人屋主認為有威脅而向他開槍的案件,幸運的是少年保住了性命。[3]
這副有色眼鏡,馬來西亞也不缺,光看上屆大選期間各大網絡媒體的留言區就足以證明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