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保國家未來食品生產鏈的韌性,我國需要明確的、長期的農業願景和行動計劃。這些計劃包括持續並固定撥給學術界和研究機構研究基金,以用於食品和農業開發項目;農業部也可以挑選一些NUS植物品種,來擴大我國的食品選項,以改善未來的食品安全。
ADVERTISEMENT
過去二十餘年接連發生至今的全球性糧食危機,主要由五個環球問題引起:(1)2007-2008年間油價高企不下;(2)千禧年後新興經濟體國家對糧食的需求激增;(3)2010-2011年間,中國、澳洲、阿根廷、俄羅斯和烏克蘭等主要糧食生產國發生乾旱、洪水和暴風等自然災害,因這些極端氣候嚴重影響糧食生產;(4)2020-2022年因冠病病毒的疫情,影響全球糧食運輸鏈;以及(5)2022年蔓延至今的俄烏戰事。
由於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俄烏衝突嚴重影響小麥、玉米、向日葵籽等作物的生產、貿易、運輸和價格。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一份聯合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有約7至8.3億人因環球糧食問題,而無法獲得足夠食物;自2020年疫情肆虐以來,這數目增加了1.5億人。該報告預計,由於生產大幅下降,小麥價格在2022/2023年間上漲8.75%至21.5%(參見2022年《State of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in the World》)。
對特別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比如馬來西亞)來說,俄烏衝突的影響深遠;這也意味著全球農食系統急需重組改革,以更高效、迅速地應對未來類似的糧食危機。其中“多樣化農業生產系統”是確保全球可持續糧食安全的必要戰略。這是一個相對容易實施的應對方法,可被納入任何國家的政策中。
多樣化的食品市場,意味著我國對一些食品的需求,不可過度依賴國外的進口。然而,馬來西亞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高度依賴進口羊肉(8.794億令吉)、芒果(8790萬令吉)、椰子(2.661億令吉)和牛肉(22億令吉)。這些進口食品大部分來自澳洲、泰國、印尼和印度。相比之下,新加坡90%以上食品來自170個國家,但該國正積極尋求多元化食品供應鏈,以滿足國內需求。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為了建立更具有韌性的食品生產鏈,於2019年就已啟動“30 by 30”計劃,以達到2030年時,讓國家有能力生產30%的國內食品需求。由於新國只有1%土地用於農業,諸如多層LED照明、循環水產養殖系統等創新技術,正被積極開發和運用;其他包括為可持續城市食品生產和研發提供愈3.09億美元研究資金、在該國南部深海實施可持續水產養殖等策略,也是新國這幾年的重點項目。
我國擁有大片肥沃土地、大量多元的植物品種、宜人氣候等有利因素,給國人提供更多水果和蔬菜營養,也反映我國實現可持續農食品生產的巨大潛能。其中一個可行策略,是將營養豐富,但不被重視的“未充分利用的物種”(neglected and underutilised species,簡稱NUS),納入我國食品市場和供應鏈。
目前來看,許多這些NUS作物一般由原住民和小農戶種植,並未引起公眾和農業部的廣泛關注。其中一些NUS物種,特別是那些富含蛋白質和礦物質,或具有藥用特性的物種,可以被用作替代食品,以納入到我國的食品系統中。我國民眾比較熟悉的NUS水果和蔬菜當中,包括了四角豆、莧菜、山荔枝(pulasan)、亞參果片(asam gelugor)、波羅蜜(cempedak)、莎梨橄欖(kedondong)、山榴蓮等。
為確保國家未來食品生產鏈的韌性,我國需要明確的、長期的農業願景和行動計劃。這些計劃包括持續並固定撥給學術界和研究機構研究基金,以用於食品和農業開發項目;農業部也可以挑選一些NUS植物品種,來擴大我國的食品選項,以改善未來的食品安全。另,政府也可為那些願意涉足“生態友好”的可持續食品生產業,或使用先進農業技術的企業或公司提供資金,以刺激對替代作物的生產和需求,從而達到促進經濟發展和國家食品安全的目的。
注:有關政府可以如何改善國內食品安全的更多內容和細節,請參考筆者於今年3月發表在《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期刊的綜述論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