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乎公眾的宗教事務,並非不可議論,只是在討論的過程中,須多一分包容,少一點煽動。把宗教課題政治化,只會將事件帶到死衚衕,製造更多敵對情緒。
ADVERTISEMENT
近日國內連續爆發宗教風波,令人擔憂這個多元種族社會的宗教包容狀況。
除了“阿拉”字眼案件掀起風浪,檳州也發生清真寺使用擴音器進行禮拜召喚(azan)風波。這兩起事故穿透社會和諧的表面,深入叩問底層的宗教包容,是多元社會無法迴避的考驗。
高庭前年宣判非穆斯林可使用“阿拉”字眼,總檢察署當時迅速提呈上訴,不過卻於上個月改變初衷,撤回上訴。這項消息於幾天前被廣泛報道後,引起兩極反應,而在政治人物的推波助瀾下,爭議更是迅速蔓延擴大。
在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社會,宗教事務很容易被炒作成為敏感課題,因此在處理相關事件時,各方都應秉持負責任的態度,客觀地就事論事,從宗教的角度、社會的高度來議論問題。遺憾的是,政治人物為撈取支持、打擊政敵,不惜政治化宗教課題,見縫插針、火上澆油。
國盟已就此事開炮猛攻安華領導的團結政府。國盟總秘書韓沙再努丁質疑政府撤回上訴的動機;國盟主席兼前首相慕尤丁則把行動黨扯進來,爆料稱在希盟執政時期,行動黨部長曾要求內政部就“阿拉”字眼一案,尋求庭外和解。
針對慕尤丁的說法,行動黨秘書長陸兆福表示,慕尤丁不應該把有關責任推向行動黨,並指對方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此外,首相安華、內政部長賽夫丁亦就撤回上訴一事作出解釋,但看來未能平息風波。賽夫丁已表明,政治人物若要在即將來臨的州選玩弄此課題,就需負起責任。
在一個民主社會,意見相異、觀點不同是常態,各方可在公共平臺上進行交流和辯論,撞出智慧的火花,讓真理越辯越明;在野黨當然可以批評政府的行徑,這是他們的“職責”,民主政治本該如此。然而凡事皆有界線,政治人物在爭取選票,操弄政治之際,亦得照顧多元社會的基礎,不該逾越紅線,影響種族和諧。
政黨之間的鬥爭不能以國人的和諧為代價。關乎公眾的宗教事務,並非不可議論,只是在討論的過程中,須多一分包容,少一點煽動。把宗教課題政治化,只會將事件帶到死衚衕,製造更多敵對情緒。
作為一個多元種族、多元宗教國家,馬來西亞需要更多的諒解和包容,以拉近各族關係,促進國民團結。過度的政治搞作,尤其是涉及宗教和種族因素的操弄,對國家無甚裨益,只對政客有利。
遺憾的是,獨立60餘年,我國的種族關係以及宗教包容,非但未大幅改善,而且還在政客的操弄下,變得日益敏感。這種趨勢須受阻止,不能任其螺旋式惡化。
隔了一個南中國海的砂拉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典範。當地擁有高度的種族和諧及宗教包容,任何事情都不會輕易落入種族和宗教的框架,演變成敏感課題。就繁華程度而言,西馬領先東馬幾條街,但在社會和諧層面,東馬拋離西馬何止兩公里。
我們需要在社會中推動和諧及包容的精神,這無法靠政客來完成,民間需踏出這重要的一步。事實上,坊間已有人進行這類親善活動。位於孟沙的沙迪納阿布巴卡清真寺為培養親善精神,推行各項措施,包括邀請一名錫克教醫生講授戒菸知識、舉辦各種包容性的開齋餐以及社區活動。在宗教課題遭政治化的混沌中,這無疑是一股承載希望的清流。
這個社會需要更多人站出來提倡宗教包容,阻止宗教課題變成一個零和遊戲。畢竟,宗教的意義在於導人向善、淨化心靈,而非製造爭端、激化對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