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22日訊)外交界上抖音(TikTok)平臺的人會發現,對中政策“去風險”(de-risk)一詞蔚為時髦,這個詞暴紅,意思是想解除中國對全球供應鏈的箝制,但是不完全斬斷關係,也見諸日前的七國集團(G7)聯合公報;去風險既反映當局在討論如何與崛起又專橫的中國打交道,想法有轉變,另一邊又在金融史上有很不堪的淵源。
《紐約時報》報道,相形“脫鉤”(decoupling),去風險聽來更溫和、精準。
ADVERTISEMENT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圖)3月30日解釋自己為何要與法國總統馬克龍一起前往北京,使用了“去風險”一詞,另外說明歐洲不打算跟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時代呼籲的脫鉤。去風險一詞於是在外交界開始瘋傳。
德、法兩國外交官接下來在國際場合使用去風險一詞;亞洲諸國也對美方表示,過去幾十年經濟整合成功,想瓦解、脫鉤未免做太過。
歐亞外交界說著說的,顯然有利於去風險一詞。4月27日,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談到重大政策時,也使用了這個詞。
沙利文表示,美國支持去風險而非脫鉤;去風險基本上指的是取得有韌力、效力的供應鏈,確保美國不受任何國家的脅迫。
本月17日,印度外長蘇傑生也表示,讓全球經濟去風險很重要,只是也確保能有負責任的成長。
去風險在打入外交界詞彙之前,就美國政府制裁恐怖活動及洗錢而言,使用已久,有做過頭的意思。
按照財政部定義,去風險指的是金融機構面對種類很廣的客戶,想終結或限制生意關係要無差別,不能只分析及管理與那些客戶相關的特定風險。
4月之前,去風險依常用用法,帶有沒必要還排除的負面涵義。例如人權團體就譴責銀行不給在敘利亞等地救援組織金融服務,生怕任何組織逸離軌道,去做灰色生意如援助被制裁國家。
在中國官方聽來,去風險跟脫鉤相去不大。國營的《環球時報》最近在社論寫道,感覺起來去風險只是喬裝假扮的脫鉤;華府這種做法,其實不脫離有病的執念,想維持自己對世界的宰制地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