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9:51pm 22/05/2023

苏门答腊

张弼士

胡文虎

陆佑

白伟权

马来半岛

帮派

民族

拿督公

南洋

课本

马来亚

拿督

种族

文化

历史

马来西亚

太平

【讀家說書】德純 / 重回馬來亞半島

作者:德纯(槟城)

馬來西亞歷史課本忽略了華人的貢獻嗎?或者只是寥寥數筆,簡單交代而已?閱讀本期【讀家】,我們一起追憶祖輩的過往,看看跟你的馬來亞的印象,相符嗎?

1906年太平海山幫會的礦場。

2014年,我國小學四年級開始增設歷史課,而中學歷史課本近年也逐漸更新,可是整體而言,本地歷史課仍有嚴重的缺陷。大馬雖自詡為多元種族和,歷史課本卻經常忽略其他在歷史上的貢獻及事蹟。

ADVERTISEMENT

白偉權教授的《赤道線的密碼》雖然是為臺灣讀者所撰寫,先認識南洋,進而聚焦馬來半島區域研究的書,但對土生土長的大馬華人讀者來說,也是十分珍貴的歷史讀物。作者在撰寫本書時摒棄了本地歷史課本的大歷史敘事手法,選擇從微觀出發,描寫的人物事多與下南洋的華人有關,華裔讀者讀起來備感親切。

本書由3個主要的核心單元構成,分別為“歷史的基因圖譜”、“跨域的社會精英”和“橫向跨界的歷史”。

在“歷史的基因圖譜”中,作者帶領讀者從甘蜜(Gambir)這種古老的經濟農作物出發,讓讀者瞭解這株近乎絕跡的植物,當時如何聯繫著新加坡—柔佛兩地的關係。從這段歷史中,讀者瞭解到種植甘蜜不僅為柔佛帶來鉅額的經濟利益,在引入甘蜜種植的同時所推行的港主制度,更讓華裔勞工順勢紮根在馬來半島這片土地上。雖然後來港主制度隨著甘蜜種植的衰退而逐漸消失,可是其生活習俗和地名等卻保存了下來,例如現今永平和豐盛港等地區,就是當初港主制度下的新興市鎮。

海山幫會的合影,包括一些馬來夥伴。

◢戰爭後的拿律,易名“

除了甘蜜種植,作者也考究了馬來半島歷史上最著名的戰爭——拿律戰爭(Larut War)的發生地。拿律戰爭可謂影響深遠,當時的英國政府就是透過這場戰爭來干預各州王室的事物。傳統歷史課本上提出,這場戰爭是由於霹靂王室內部爭奪礦區的收益,並各自派出代理人爭戰,此外就沒有太詳細的描述了。

然而通過本書,我們還知道拿律是當時北部最大的礦區,由兩個分屬“海山”和“義興”的華人幫派負責開採。這兩大陣營長久爭奪礦產資源,加上馬來統治階層的政治糾紛,引發了長達10年的拿律戰爭。歷史上的“義興”由惠州客家人和新寧、新會的廣東人組成。“海山”則由增城客家人為主,加上番禺、南海和順德的移民組成。拿律戰爭不僅是一場關於礦區和政治的戰爭,也牽扯了華裔勞工的籍貫宗族。根據作者的考究,戰爭後的拿律易名為太平(Taiping),以期許這片土地永遠和平安寧。

作者也在第一單元談及信仰的誕生。拿督公信仰是華裔融入馬來半島以後誕生的產物,雖然類似於土地公,卻帶有濃重的馬來文化,例如“”就是馬來語Dato的音譯,此外拿督公的裝扮,以及不吃豬肉等習俗,無一不以馬來文化息息相關。

◢你知道張氏兄弟、陸佑、

本書第二單元“跨域社會的精英”,讓大馬讀者驚喜連連,皆因這些精英是對馬來半島發展有舉足輕重影響的“重量級”人馬,卻被歷史課本所忽略。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來自蘇門答臘的張氏兄弟、陸佑、還有胡文虎等人。這些人的事蹟之精彩,任何一人的經歷都能夠拍成一部波瀾壯闊的電視劇。

且說說張氏兄弟。張氏兄弟出生於清末,原籍廣東梅縣鬆口。早期他們原打算離開清帝國到檳城闖蕩,可看到檳城在英殖民政府打理得井井有條,便轉而到棉蘭(Medan)發展。棉蘭如今之所以成為印尼蘇門答臘的首府以及第三大城市(約有50萬華人左右),其中原因離不開張氏兄弟的開發深耕。如果說棉蘭是當時張氏兄弟實際經營、發展事業的地區,那麼檳城就是他們的社交網絡舞臺。他們在檳城最大的關係網是張弼士和謝榮光,而張弼士也可說是被本地歷史課本“遺忘”的人物。身為“大清國駐檳城第一人副領事”以及檳城華人領袖,張弼士對檳城發展有極大貢獻。

張氏兄弟是張弼士的子侄輩,也被帶入了當時檳城上流華人的社交圈子。棉蘭與檳城這兩座城市,就這麼聯繫了起來。根據資料,當時蘇門答臘的糧食和鴉片多數進口自檳城,檳城也是蘇門答臘北部物產的出口地。檳城和棉蘭社會的同質性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兩地都是以福建人為主,福建話口音十分相似,同樣夾雜了大量的馬來語。張氏兄弟雖然只把檳城當成社交舞臺,卻對當時的華人公益活動不遺餘力——著名的極樂寺就是獲得張氏兄弟資助下建成的。如今極樂寺仍留有《張煜南頌德碑》,以及紀念他們功績的張氏兄弟塑像。

另外,陸佑可說是馬來半島經濟發展的主要功臣之一。陸佑祖籍鶴山,13歲到新加坡打拼,在21歲到拿律發展。在拿律那段期間加入了義興,累積了大量資金和人脈,自立門戶後,一躍成為馬來半島首富。通過此書,讀者不難理解許多馬來亞發家的華人發展模式,往往與統治階層關係的經營相輔相成,這些華裔富商在發家致富的同時,也經常對地方輸捐回饋,協助地方政府建設各種基礎設施,從而為自己的生意帶來利益。至今,大馬各州都有“陸佑路”(Jalan Loke Yew),以紀念陸佑對該地區的貢獻,而吉隆坡的仙師四爺廟也存有陸佑肖像。馬來西亞興業銀行的前身,也是由陸佑創立的廣益銀行合拼而成的。

作者也提到《星洲日報》創報人胡文虎。胡文虎這個名字,也許年輕人已不熟悉,但他推出的“虎標萬金油”卻家喻戶曉。胡文虎的萬金油生意,起初源於緬甸,後來才把總部遷至新加坡,商業網絡覆蓋當時的馬來亞半島。此外,胡文虎也十分熱衷馬來亞華教,許多華小華中都得到胡文虎的捐款,其中包括檳城鍾靈中學、怡保女校、馬六甲陪風小學等。

通過這些華商的故事,不難總結出早期的馬來亞,國家界限相對模糊,馬來亞就只是由華人社會中商業網絡和宗族聯繫所交織出的人文地理——南洋。在這些南洋華裔富商發家的同時,讀者更能從他們身上看到獨特的民族性和愛國情懷。

◢邱氏族人,檳城街頭無所不在

本書的第三單元,“橫向跨界的歷史”則是把鏡頭聚焦於一些地方,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造成的特定歷史結果。例如新江邱氏族人如何離開祖國,在南洋紮根打拼併發家。邱氏族人以籍貫為紐帶,聯繫著所有同宗同族之人,一代又一代不辭勞苦的經營著檳城。今天走在檳城街頭,邱氏族人的影子無所不在,從有名的龍山堂邱公司到檳城的天德路,甚至是新江小學,背後象徵著邱氏族人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對檳城的影響力。礙於篇幅的原因,許多精彩事蹟就略過不表。

總體來說,雖然作者希望讓更多臺灣讀者透過本書瞭解馬來半島的歷史,可土生土長的本地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有更大的感觸,甚至茅塞頓開,好像接觸了馬來亞歷史的另一面。或許如開篇所說,本地歷史書的視角大多從馬來民族和大歷史出發,也缺乏“以小見大”並且集中於華裔下南洋後的歷史敘事,作者這本書剛好填補了空缺,不禁讓更多人想去了解馬來半島的歷史。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