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集合了实际观察,个人故事和回忆及想像,透过大家以声音录下内容,最终被复象公场和Urban Baker编制入APP里。我们跟着指示,一步步走在长廊,庙前和街角,发现每一个故事都能让人产生快速的共鸣和引发想像,非常有趣也非常精彩!

ADVERTISEMENT
我们戴上耳机,拿着手机,在下过雨的早晨,跟着APP里的指示,在大伯公街福德祠周边游走观看,感受文字、影像和科技的结合,探索城市的魅力。
作为科技白痴,当我决定参与这个名为“看不见的城市——街区剧场X科技应用”的工作坊,还真没想到,这3天的结果是产出了第一个属于乔治市大伯公街的创新型实验式社区导览APP 。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这个糅合了剧本创作及现场观察和导览的APP, 是学员们将第一天的剧场写作教学和第二天的导览APP操作体验,生产的实验式作品。这场结合剧场创作和科技应用的工作坊,指导单位是来自台湾的剧场团体复象公场,以及专做社区导览APP开发的Urban Baker团队。
这两组台湾朋友,带领我们实践内容创作,通过文字、影像和科技,挖掘不同的创作方法和媒介,生成了社区导览APP。Urban Baker由一群不同专业领域同好组成,以APP做为引导人们推进故事的媒材,将各种可能发生在城市角落的故事转化为文字、图片、声音甚至剧场。复象公场则期望以剧场为形式,跨越不同的思维,试图让剧场成为生活的折射,让观众能够用不同的角度观看习以为常的现实。
这也是第一次感受和体验到,将科技和田野调查,再加剧场创作糅合一起,真的把一个社区的价值和故事感level up。活动选在大伯公街福德祠里进行,主要的设想是为了将庙宇及周边人事物纳为工作坊创作题材。
大伯公街福德祠创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是槟城最老且最美的庙宇之一。2017年进行3年的修缮工程,由已故古迹建筑师陈耀威参与及指导,于202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2021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奖,装满槟城客家人的乡情和八方信众的百年香火。
工作坊第二天特别有意思,复象公场的朋友们,带领大家一起来发想空间的故事。从空间的观察,慢慢带到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再借由个人经验与记忆,发挥想像力创造故事。最后,发想从福德祠出发,大家创作出了街角咖啡店与城市的情怀、狭窄走廊的往事记忆、餐厅歇业的想像故事、地方宗祠建筑历史、极大想像力的书架六人宿舍和家庭聚餐时小孩视角的桌下世界。
这些集合了实际观察,个人故事和回忆及想像,透过大家以声音录下内容,最终被复象公场和Urban Baker编制入APP里。我们跟着指示,一步步走在长廊,庙前和街角,发现每一个故事都能让人产生快速的共鸣和引发想像,非常有趣也非常精彩!
期望下趟团队再访,这个APP已经升级并公开,成为游人在街头打卡拍照狂吃之外,另一种旅游乔治市的方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前些日子,朋友给我送来了一个日历,是那种把两天的日期印刷成一页的款式。其实,它和那种日撕的黄历没两样,一样是硬纸皮底下装订着厚厚一叠纸,每页印有大大字母的日期,还清楚标注着月份、星期、吉凶宜忌等,不同之处只是把单日合成双日来印刷而已。这个日历目测长度超过50公分,宽30公分左右,设计非常精美,真要把它挂在墙上,还真让人不忍心每隔两天就得向她丰腴的下半身下手,让她在年末时就瘦下身来,最后只剩一张干瘪的硬纸板。可是,如果收着不用,到了年末,它终究只会被我拿去回收而已。
吃饭时被美人注视
朋友送来的这个日历,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到底有多久没有看到这种日撕的日历了。自从大学时搬离家里,我就没有再用过这种日历,在那些属于自己的大空间小空间里,我顶多会挂个月历或在办公桌上放个桌历而已。近些年,我甚至连月历、桌历都不用了,因为只要我轻触手机屏幕,全年日期、宜忌、天气,便能一目了然。而且,很多手机里的“日历”还能充当行事历,功能完全碾压传统的纸本日历。你说,当我们习惯拥抱科技带来的便利后,还有多少人愿意每天走近日历撕下一天过掉的日子?
这些纸本日历会不会彻底消失,我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小时候,每到年末,家里就会拿到很多的黄历或月历。它们大多是熟悉的杂货铺、药行、当铺、摩托维修店或金铺送的“年终好礼”,这份好礼像是在提醒你,明年要努力过好日子,别忘了继续光顾。我真的不晓得现在的杂货铺还有没有送给大家那些硬纸皮印刷着当红女明星的日历。
那时候,日历封面印着的来来去去就是张曼玉、关之琳、张敏、杨采妮、锺丽缇等美女。要是这些美女都被挂在家里的不同角落,每天早上,一觉醒来就可以看到朱茵对着你嫣然一笑,吃饭时被李嘉欣温柔注视,看电视时有刘嘉玲伴着。这些大美女、大明星就这样在你家做客一年,怎么说还是不赖。只是你家的那几位客人,其实还住在千千万万户人家里,你班上的同学,可能超过一半,家里住着和你家姿势笑容一模一样的关之琳。不知道现在要是还有这种日历,印的又会是哪些美女呢?真的还蛮好奇的。
很多人家里挂这种日历,都是一早醒来后才把“昨日”撕掉,这倒是一种很好的告别仪式,不管昨日过得怎样,日子总得继续过下去,撕下来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就让我们温柔地放在记忆里;至于那些不堪回首的“昨日”,就得狠狠撕下,让它成为一页废纸,丢了吧!然而,我家倒和别人不同,父亲性子急,做什么事都要快、要早,每到傍晚,他就急着把当天的日期撕掉,我说这一天的日子都还没过完,怎么就赶着迎接次日的到来,有时候晚上在客厅写功课,还会因为父亲提前撕日历而误写了日期。如今想来,倒是一段有趣的回忆。
看着朋友送来的这本日历,我还真的不知要如何处置,留着无用,弃之可惜,或许把它送给有需要的同事,那也算没辜负朋友的一番心意。如我真把它挂在自家墙上,那我这日子肯定过不下去,以我这记性,只怕会让日子停滞不前,我怎么可能会记得每两天就去把日历给撕下呢。
撕下一页日历的轻微声响,如今已被手机屏幕的无声滑动取代。但那种告别昨日、迎接新一天的仪式感,是无法被取代的。时代的推移让我们可以更快速掌握一些东西,却也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我们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高效,敞开双手拥抱科技的进步,但又时常缅怀那些陈旧事物陪伴过的匆匆岁月。人啊,不都是这个样子的吗?








ADVERTISEMENT